“你看天氣挺熱的,下午我們回宿舍休息休息吧。”多哥說。
“可以。”阿寬說。
看得出來,阿寬這兩天很疲勞,他忙得不可開交,可能將港島的快節奏、忙工作的勁頭帶著,這是一種慣性,一下子剎不住車。內地的工作節奏慢,有點讓才從港島過來的人不習慣。要知道,有的人喜歡快,走路快、說話快、做事麻利,做慢了有點不適應。從事農業看起來收入不穩定,看天氣,看自然條件,還看市場,市場很穩定,漲價不可能,保住不跌價就很好。這事誰知道呢?農村就是這樣。很多人都呆不住,進城務工,都有二代、三代了,在城裡安家,到孫子、重孫子,再也沒有農村的概念,可能回到農村,無法生存。韭菜麥子分不清,四季種啥不知道,農藥化肥咋用也不清楚,也可能會迷路。也就是說,走路都需要幫忙。讓人懷疑是不是農民的後代了。
有的人喜歡慢,看起來是患有拖延症,就像摸鱉的人一樣,非得慢下來不可,如果不慢,就不容易成功。
飯後,老農的妻子給大家上茶。
阿寬看到那茶葉在滾水中冒泡,問:“這是發酵過的嗎?”
“看來,你懂茶啊!”老農笑著說。
“不懂。只是瞭解了一下,據說這裡是茶葉基地,專門出茶的地方,從古至今都是這樣。連喬致庸都從這裡進茶。現在還是。家家戶戶都有茶山,有自己的茶園,除非自己不要了,流轉給其他人,自己要是自我管理,可以自己管理,不用請人,可以節省不少開支。”阿寬說。
這次阿寬說得很清楚,看來是入鄉隨俗的原因,他品著正宗的綠茶,享受著快樂的人生。茶,成為最後的普通人的享受,帶有文化的色彩,因為,茶就是讓人頓時高雅的象徵。前頭六個,柴米油鹽醬醋,都是一些生活的瑣碎,讓人的理想也破碎,一地雞毛,讓人感到心煩意亂,最後一個茶,頓時讓人感到了生活的希望和情趣,原來生活不是枯燥無味,而是充滿著詩情畫意,透過茶可以體現出來。
原來,阿寬比較喜歡喝茶。
“這種綠茶不是發酵過的,是炒過的。有一股清香,沁人心脾,對於愛喝茶的人來說,的確是美好的一刻。飯後不吸菸,就餐時不喝酒,就是一杯清茶,就足以過好一天的日子。如果不懂茶,也就無所謂,就像牛馬飲水一般。”多哥說。
“原來多工懂茶?”老農說。
“略懂一點,我不喝茶,因為我有胃病,要喝的話,就喝一點紅茶,綠茶太刺激,就不喝。再說,喝胃藥,醫生囑咐不能喝茶等刺激性的食物,我也就喝白開水,偶爾喝點發酵過的茶。減少對胃的刺激。”多哥說。
“原來這樣,我家裡也有紅茶,要不要來點?這紅茶是娃娃們從福建帶回來的。我們這裡還沒有,正在引進,還沒學會。”老農說。
“不必了,我的杯子裡還有其他的東西,現在正在吃藥。等過了這段時間,我專門上門來討茶喝。”多哥說。
“好的,只怕你不來。來之前,先打個招呼,我好殺雞燉上,來了我喝酒,你喝紅茶,吃雞。”老農說。
阿寬明白,這個關係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的。是多哥常年累月和村民打交道養成的關係。這是良好的關係還不是不好的關係,真的不好把握。
飯也吃了,茶也喝了,阿寬拿出自己錢包,問:“請問老伯,這次吃飯用了多少錢,我好給你。”
“錢,什麼錢?”老農嚇了一跳,連忙問道。
“就是今天吃飯的錢。我們都不吃農戶的飯,如果實在沒辦法吃了就要付錢。”阿寬說。
“你別笑人了!我們從來不收客人的飯錢。這是從古到今老祖宗留下的規矩,招待遠方來的客人從不收費,如果我破了例,在我家吃飯給了錢,不說祖宗不高興,就是鄉親們也要戳我脊樑骨,罵我,我可背不起。”老農說。
“老伯,你一定收下,如果不收,我就算違反紀律了,給機構臉上抹了黑,以後怎麼在機構做事為人?”多哥說。
“去去去,我說你這個人,還是從大城市來的,怎麼這麼不懂事?我說不要就不要,如果我收了,你一拍屁股走了,我還在這裡,等別人罵我吧。你也不想看到我倒黴吧?”老農說。
阿寬聽他這麼一說,嚇了一跳,敢情這是鐵了心不收,如果收了,說不定要出人命。鄉里鄉親的,都要面子,沒面子,不如死了。他們這麼淳樸,招待遠客是習俗,絕對不會收錢。如果收了,會被認為破壞了規矩,老祖宗不高興,鄉親們也不待見。後果很嚴重。敢情多哥他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吃飯給錢都給不出去,那麼,港島辦公室應該交代交代,免得讓人難堪,到了這個地方,就是進入尷尬之地。看來,文化的衝撞在所難免。世俗的東西,在山裡人看來,是不是君子所為,而是小人行徑,要慷慨大方,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來了朋友招待,是天經地義的事,談錢就傷感情。當地人不能接受。中西方還是存在文化差異的。存在衝突也可以理解。只是對大家都好,說得過去就不必過於認真,適當做一些讓步也是可以的。
也有一種可能,就是民俗是這樣,內地劉小姐他們也清楚,但是,港島辦公室的不能理解,不知道這規矩,還是按照以前的專案原則在走,這就不配套了,很麻煩,資訊應當及時更新才對。否則,來了訪客和新隊工,就有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