璟闌境內一共有三江一河。
最北邊的是陸江,發源於北朦山脈的玉山,由在漠狄戈壁蜿蜒至草原,流經北疆入儼狁,匯入北海。
再往南一點是丹仁江,發源於北朦山脈的南坡,這條江比較任性,以北朦山龐大的冰川雪山為後盾,從璟闌西北部一直往東北擴散成了三個河道,一條往北匯入了陸江,一條往南匯入東海,中間的支流水最弱,被引了一下流,成為了帝京的護城河,在帝京拐了一個彎往北流到了赤月,最終也匯入了東海。
最南邊的叫天水河,發源於南部蓮萃山脈,流經西南腹地,繞過苗疆又回到璟闌地界,最後由涯州如海。苗疆經常在打仗時將天水河斷流,又因處理不當造成決堤,害得璟闌的將士們不得不去幫他們抗洪。此次爹爹與那苗疆打仗,有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打得他們再也沒有心思動天水河的主意。
這兩江一河屬於比較好管理的水系,最令工部頭疼的便是中間的湄江。
湄江是唯一一個完完全全屬於璟闌的水系。
仿若天選之子一般,北朦山脈與蓮萃山脈都是它的發源地。
千萬水流匯成一江,因此,水流自湄江出山之處便滔滔不絕,據說最窄的地方也有千丈。湄江水量充沛,哪怕是寒冷的冬季,其他水系都是枯水期,陸江都斷流了,它依然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湄江流經之處多為丘陵與平原,兩岸自古便是魚米之鄉,是璟闌的糧倉,素有“一畝水田萬擔糧,魚蝦戲水芙蓉香”的美譽。
兩岸百姓對湄江的感情複雜,用愛恨交加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主要是湄江中下游地區會有個梅雨季節,雨一下就是一個月,往往下的溝滿河平的,加上湄江汛期,常常發生決堤。每年因湄江決堤而死亡失蹤的人數不在少數,兩岸百姓又叫它吃人江。
璟闌建國以來,歷代帝王對治理湄江高度重視,每年開春便會下撥大量的銀兩到各地水文部門,要麼鞏固河堤,要麼令百姓撤離,以防備湄江夏季澇災。
因此歷史上湄江決堤雖然時有發生,造成極大的死亡的卻是沒有。
延慶七年五月,梅雨季來襲,暴雨下了整整一個月。
湄江毫不意外地決堤了,沖毀民社房屋無數,萬畝良田化為洩洪區,萬幸的是,百姓及早撤離,死傷人數不足一百。
這是當地上報給朝廷的資料。
而墨輕染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種景象。
延慶七年五月,墨逍遙與墨輕染沿著湄河下游一路往上走,想找到一個水流較緩的地方渡江南下去涯州。當地有經驗的漁民告訴他們,湄江水流迅猛,需要等上一些時日。
二人早些時候出診賺得的診金用盡,行至靈水縣連乾糧都沒有了。
墨逍遙在破廟裡接了一碗雨水喝下,勸墨輕染不如與他一樣,將頭髮剃光了,假裝和尚去化緣。
墨輕染覺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如此沒臉沒皮。
墨逍遙對他的行為表示不理解,他都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還管什麼身體髮膚?
這時兩個避雨的旅人來了,給了他們一些乾糧,談話間透露了一個訊息,湄河在禹村決堤了,死了不少人。
墨逍遙聞言塞了兩口乾糧便帶著墨輕染冒雨出發去禹村了。
墨輕染以為他要去抗洪救災,正想對他崇拜一番,墨逍遙道:“洪災中定有人受傷,官府定需要醫者包紮,蒼蠅腿也是肉,去混點吃的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