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百官歡呼雀躍,董卓在長安,對文武百官來說就是一個極大的震懾,尋常在朝堂上說話的時候,都不敢有著太大的聲音,唯恐這樣做會激怒了董卓,董卓之殘暴朝中官員可是深有體會。
能夠在董卓統治朝堂的過程中存活下來的,都是小心翼翼,善於隱忍之輩。
天子大喜,以王允錄尚書事,封賞郭汜為奮威將軍、假節,其餘參與此事之人,皆是有著封賞。
董卓身死之後,暴屍街頭,無人敢於上前為其收殮屍體,蔡邕慟哭,為王允指責為董卓的死黨,下入獄中。
實際上,董卓對蔡邕的確是有著知遇之恩,在雒陽的時候,便接連提拔蔡邕,朝中大臣,紛紛為蔡邕求情,值此之際,蔡邕正在續修漢史。
蔡邕表示願意接受刑罰,在獄中完成漢史的編修,為王允所拒絕,堅持要殺蔡邕,最終,一代大儒,沒有逃過身死的命運,聞訊自縊牢獄之中。
長安的動亂,並沒有因此而結束。
董卓舊部逃離長安之後,上表請求朝廷赦免,王允掌管朝政,對董卓麾下的將領多有不滿,認為他們太過殘暴,且做過太多有損大漢之事,拒絕了董卓舊部的請求。
時有李儒在李傕軍中,聽到使者傳回來的訊息之後,勸說李傕等人進攻長安,將城池的控制權奪取回來。
董卓的舊部將領,在長安變動之後,心中惶惶,再說長安的城池堅固,想要攻破長安,談何容易。
經過李儒的一番勸說之後,李傕等人下定了決心,與此同時,朝廷欲要誅殺涼州人的話語,也在軍中傳開。
一時間,董卓舊部將校擁兵固守,李傕沿途收兵,得到兵馬十餘萬,圍攻長安城。
六月,郭汜部下背叛,開啟城門迎接李傕大軍進城,此時長安城內人人自危,郭汜率領兵馬與李傕交戰不利,率領兵馬突圍而走。
王允則是拒絕和郭汜一同離開,大軍聚集在宮門前,李傕等人要求天子將王允交出,王允為求天子之周全,從城牆上跳下。
剛剛脫離董卓之手的天子,再度受到了脅迫,他不得不按照李傕等人的要求,赦免董卓舊部。
而朝堂則是落入了李傕、樊稠、張濟等人的掌控之中,一時間,軍中將領接連不斷得到封賞。
長安接連兩次的變動,讓士子傷心,原本他們以為,王允使用計謀將董卓殺死之後,會讓天下就此穩定下來,沒想到僅僅是兩個月的時間,朝廷再度陷入到了動盪之中,天子再次蒙難。
李傕等人在朝堂上,雖說沒有如同董卓那般的任意妄為,對忠誠大漢的文人士子來說是不小的打擊。
大漢經過接連的動盪之後,可謂是人心不安,諸侯擁兵自重,對朝廷的號令不假辭色,若是誅殺董卓之後,王允能夠穩固朝堂的話,有可能讓大漢逐漸的穩定下來。
手 機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