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子以平待禮遇,把許守雲請上講壇。
許守雲也不怯場,神情泰然自若地走到楚國子對面的那張書案後,輕鬆坐下。
“楚半聖大人,您覺得,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許守雲決定要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他沒等楚國子開口,率先提出論點。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向,習相遠。”
楚國子毫不猶豫地答道:
“《三字經》裡早就定論,人生下來,當然是性本善!”
這個小傢伙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論點?
難道他想闡述人性本惡?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許守雲正襟端坐,目光平視著楚國子,侃侃說道:
“立什麼樣的志,就是什麼樣的人。”
“昨日衣蟒戴玉,眾人皆說榮光。可脫衣就寢,依然還是那身骨頭,何曾添得分毫?”
“所以,榮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人一定要經歷一番不同平時的劫難,方能脫胎換骨,成為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人。”
“空想而不實踐,就是一場空。”
“百善孝為先,孝不用學,它就是發自人良知的行為。”
“這世間最真的孝,就是不讓父母擔心。知道了這一點,你就知道怎麼孝敬父母。”
“良知,就是人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斷力。”
“每個人與生俱來心中就有聖賢之道。”
“因為我們心中與生俱來就有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而做聖賢就是要透過自我努力實現最真實的自我。”
“心如明鏡,物來則照。不要刻意去求索。”
“只要時刻拂拭自己的內心,讓良知不被人慾遮蔽,你就是賢達。”
“所以,道不在經義典籍書體中,道就在我們的心中。”
“心中有個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此謂:心即道。”
“天理也是在心中。但由於世俗的浸染和自己不注意修心,天理雖然沒有離開心,卻被矇蔽了。”
“一個意志力不堅定的人,生活一個骯髒的環境中,天理就很難顯現。”
“世人因為不知道‘達到至善’的關鍵在於我們自己的心,以為天下的萬事萬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蓋了評判是非善惡的標準,使‘心為統帥’的簡單道理變得支離破碎,四分五裂。”
“知行合一,知是良知,也就是內心,行是實踐,知與行是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