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廠府衙。
許守雲從清山儒院回來後,把今天臨時朝會的內容翻閱了一遍。
大魏朝堂上的那些大儒會是楚國子的對手嗎?
許守雲對此深表懷疑。
觀一斑,而知全豹。
從清山儒院那些儒生表現出來的素質水準,許守雲基本上能判斷出,大魏儒門是個怎樣的水平。
大儒對半聖,本身就差了一個大境界。
更何況這名半聖,還是半聖最頂尖的準亞聖。
雖然說是策論辯答,但儒家學問理解體悟的深度,與修為境界是緊密相連的。
儒家從開山立派之初,就強調“經世致用”。
這種主張,或者說是價值觀,一直傳承至今。
儒家以天下為己任,以王者之師自居。
儒家一直在試圖透過“格君心之非”來培養理想君主。
借王朝君主之手打壓或剿滅玄門、佛法、武道、魔門、妖邪,而從建立獨尊儒家的統一的社會價值體系。
當今世界楚、景、魏三國鼎立之大格局形成後,儒家確實做到了一家獨大,一家獨尊。
但是,儒家內部也分裂成兩個不同的流派。
一派是心繫萬民的以天下為己任,走的是仁道,是為真理派
另一派則是以王者之師自居輔佐君王獨尊天下,行的是王道,是為實踐派。
大魏儒家門生多屬仁道,而大楚儒家門徒多為王道。
仁道的境界如果高出王道,還有可能壓制王道。
要知道,同境界之間,王道對仁道天生就具備氣勢上的壓制效果。
一個是咄咄逼人,一個是凡事謙讓。
辯論賽,最講究就是氣勢。
楚國子剛到大魏帝都,就強勢釋放準亞聖的威壓,絕非無的放矢。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這個時候就已經開始養勢、蓄勢。
單是從心理上論,大魏儒門就已經輸了一籌了。
呵呵,不管這麼多了。
大魏儒門是勝是敗,都跟本督無關。
這時候,許守雲腰間的令牌發出震動。
許守雲拿著令牌看了下,不敢怠慢。
馬上換上夜行裝,悄然溜出東廠,直奔皇宮大內。
……
天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