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敬作為掌司禮監的大太監很多朝政大事本就是參與其中的,緊接著弘治皇帝之言,隨即便開口道:“浙江都司,台州指揮使可懲處,可若以解決各衛所的其他問題,奴婢擔憂如此做可能會導致軍中譁變。”
弘治皇帝愣了一下,瞧了蕭敬一眼,不做回答。
許久,開口問道:“你有何良策?”
蕭敬搖頭,回道:“奴婢不曾考慮到解決之法,當年太祖開創衛所制不僅訓練出一批精兵,也為朝廷節約了大量稅收,可如今不僅軍屯存在貪腐,就連其他地方軍備也在懈怠,不止如此,各衛所軍籍在籍之人也與名冊眼中不附,有的是為冒領軍餉,也有的兵丁是因不堪上官凌辱,被迫做了流民。”
東廠若是連這些東西都查不出來,那可就白瞎了他們那麼大名氣。
這些東西其實已擺在明面之上了,就看是否願意提出來了。
衛所所存在的問題,弘治皇帝以前便從馬文升的摺子中瞧到過,後來又聽謝至說過,現在蕭敬有這麼說,他接受起來也容易了些。
蕭敬想不到良策,弘治皇帝也不做多言,吩咐道:“早朝之後,把馬文升宣來。”
馬文升文臣掌兵部,瞭解衛所,卻與衛所牽連不大。
自古文臣和武將便是水火不相容的存在。
而五成兵馬司雖統籌著這些衛所,可衛所之中多是這些兵馬司都督的故舊幕僚。
有的還是往上倒好幾代的家奴,所以從那些兵馬司都督口中找到合適的解決之法。
有誰還自掘自家根基的。
弘治皇帝也很是清楚,無論文官,還是衛所當下所存在的問題都很是棘手的。
越是往下想,弘治皇帝心情越是煩悶,哼一聲:“一縣富一國,朕只看到雲中富了,朝廷又富在哪裡?”
一縣富一國的想法乃是謝至提出來的,弘治皇帝這般說,蕭敬自是也能猜到,弘治皇帝所言之人是誰了。
不過蕭敬卻也知曉弘治皇帝雖有抱怨,有了平倭的大捷,對謝至的寵信只能是有增無減。
為了費力不討好,這個時候他還是少說話為主。
早朝之時,平倭大捷的抵報便已傳至朝堂的各個角落了。
謝遷才進宮城,一大堆人便朝他道喜。
先前因為搞募捐的事情,很多人見了謝遷打招呼都變成了涼涼的點頭致意。
謝遷在朝中的人緣一向都還算不錯,因為謝至的關係,那場面可是尷尬的很。
別看現在不少人像向他道喜,可又有幾人是真心的。
好好的狀元郎不當,非要學丘八去舞刀弄棒。
不少人即便是因為吃醋,背後恐都得非議上幾句的。
早朝之中,弘治皇帝最先吩咐禮部對平倭之人進行封賞。
平倭大軍雖說不是謝至直接領導,但誰都知曉這個事情是謝至一力促成的。
無論是寶船,還是雲中衛,那都與謝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此次謝至的功勞那自是不能少了。
其餘像是王守仁,徐經,戚景通,劉阿亮,李餘甚至是隻通風報信了的王大麻子都能討到一份封賞了。
吩咐之後,弘治皇帝便接著道:“倭國如今正處於南北內亂之際,英國公摺子說,我大明出兵幫著他們解決了這一問題,如此方能肅清為禍一方的海盜,眾位卿家意見如何?”
只要提出問題自是會有左右中立三種看法的。
自然,在這個問題之上是有人提出相反意見的,而且這樣的人還不少。
“陛下,平倭已經耗費萬兩之多,若是再協助倭國的南北內亂的話,恐耗銀會更多的。”
提出這種意見之人,恐是得安心若是繼續平定倭國內亂是會與他們募捐的。
弘治皇帝不做表示,接著又問道:“還有哪位卿家有話要說?”
“臣以為著實不該出兵,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般做怕到時候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臣等附議。”
朝中大臣幾乎一半以上附議不可繼續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