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說說條件到底有多苛刻吧!”陳昊皺眉道。
“首先是投資,不會超過500萬美元。”戴維斯道,“我之前可是爭取到的1500萬的,這個混蛋直接砍了三分之二。”
陳昊聞言倒是沒太大反應,1500萬他能拍,500萬他同樣能拍,有金手指在,區別倒不是太大。
“另外就是我的老對手,湯米摩托拉會和我一起成為電影的聯合制片人,他肯定會到處刁難你的。”戴維斯皺眉道。
好萊塢是製片人中心制,除非是斯皮爾伯格、盧卡斯那樣的超級大導演,否則一般都是以製片人為中心,製片人的權力極大。
不像在華夏,一般都是導演中心制,除了投資者的一些要求之外,劇組基本是導演說了算。
兩者制度模式的不同,會造成導演的權力有很大的偏差。
這些到也還好,如果製片人和導演通力合作,也並無太大的問題。
但是這個叫湯米摩托拉的明顯是來找茬的,這500萬他根本不會看在眼裡,或許電影搞砸了才正合他的意。
到時候肯定會出現,製片人和導演現場爭吵,鬧得不可開交,整個劇組直接分裂。
第一部電影就搞成這樣,那估計陳昊的好萊塢之旅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這無疑是最狠毒的一招了。
“你不也是聯合制片人嘛!”陳昊無奈道。
“話雖如此,但我不可能每時每刻都盯著他,就算如此,他也有辦法搞爛劇組的,唉……”戴維斯也很撓頭。
“除此之外,美國和華夏還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比如最終剪輯權。”
在好萊塢,這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終剪權,從一開始,就是一場權力的遊戲。
一部電影拍完,導演往往有自己的藝術訴求,多多少少會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識剪片。
而當製片方緊握住最終剪輯權時,大多會從純粹的商業利益方面來考慮。
在電影上院線時,時長越貼合觀眾傳統的觀影習慣,票房往往更賣座,二則是內容,在藝術影片中,越個人化和晦澀的情節,越容易遭到“剪刀手”。
而以上的操作完全是背離了導演的藝術追求,直接抹殺了導演拍片的意圖。
兩者之間的矛盾有時真的無法調和。
在好萊塢能夠擁有終剪權的無疑不是功成名就之輩,斯皮爾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盧卡斯、蒂姆伯頓、馬丁斯科塞斯、彼得傑克遜等等。
還有吳白鴿,曾經也是其中的一員,這點他可是曾在採訪中炫耀過,這真的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
終剪權的爭奪,知名案例是《美國往事》這部電影,一開始上映時是製片方剪輯的版本。
結果票房口碑雙輸,而導演氣的直接幾年後在家裡鬱鬱而終。
直到多年之後,導演剪輯版本的問世,眾人才真正瞭解到《美國往事》這部傑作。
還有《異形3》,導演大衛芬奇直接不承認這是自己的作品,並且聲稱“世界上沒有人比我更討厭它。”
當然,這種紛爭不是隻在美國,全世界都有,華夏也不例外。
《假裝情侶》導演劉奮鬥沒有爭奪到終剪權,最後直接署名“前期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