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七年(1526),第二批支援艦隊帶著大批的物質和五幹日本和朝鮮勞工,從青島出發,途經琉球、關島、馬紹爾群島、夏威夷,循著日本暖流橫穿太平洋,於三月初三抵達了巴拿馬城。
第二批艦隊沒有探險艦隊的好運,航渡途中接連遭遇兩次風暴,損失了三條機帆船,所幸各船之間有電報相互聯絡,救援排程及時,除了幾個水手失蹤,只是損失了三艘船和一批物資,人員損失不大,可算不幸中的萬幸。
不過這隻艦隊亦有意外收穫,他們穿過馬紹爾群島海域後,發現了最北端的夏威夷群島,支援艦隊不僅在那裡休整了十來天,對船隻進行了維修,還與當地土著友好協商後,用一些鐵製工具和牛肉罐頭買下了海灣一大片土地,留下了三百人在當地建立艦隊補給站。
離開夏威夷後,二十一艘運輸艦繼續向西航行,經過十九天的航渡,終於三月初三凌晨有驚無險的抵達了巴拿馬城。支援艦隊的到來,頓時讓先遣艦隊計程車兵們歡呼雀躍,孤零零已經蕭條很多的巴拿馬城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
這幾個月來可真是難熬,巴拿馬城幾乎成了一座孤島。自從大明軍隊攻下這裡後,別說西班牙人,就連附近的土著你非常害怕這隻強悍的軍隊,不敢靠近這裡。這就導致了整個巴拿馬城除了少量被解救的印加土著以外,只剩下了兩千多大明軍人,整個城裡滿眼看去都是身著軍裝的大明軍人,幾乎成了一座大軍營。
五千多移民的到來,頓時讓這裡的大街小巷變得熱鬧輝煌,除了大明的工匠以及駐軍的家屬,大部分移民來自朝鮮和日本,經過近半年的整修,巴拿馬城基本上得到了重建,因此,這些移民,尤其是那些朝鮮和日本的移民欣喜的發現他們來到這裡後,不僅可以在城外分田分地,還可以在城中獲得一套住房。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的事,因此也一個個笑逐顏開,不停的向大明的官員鞠躬表示感謝。
這支艦隊的司令官是吳滿屯,受朝廷委派,他將出任大明巴拿馬艦隊司令。這項任命還是齊王朱厚煒親自點的將,吳滿屯這個青島海邊的貧困漁民,當年訓練艦上毛手毛腳、時不時要被教官處罰的笨小子,經過二十年的風雨錘鍊,已經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海軍將領,正所謂十年不見,當刮目相看。
這天晚上,巴拿馬總督府張燈結綵,朱厚煒擺了三十幾桌,親自宴請支援艦隊的各位艦長以及中高階軍官。席間吳滿屯坐在朱厚煒身邊,兩個人促膝相談。故人相見,自是有說不完的話題。
回想起當年在登萊時,朱厚煒親自訓練的第一批水手裡就有吳滿屯,但是自己被這笨傢伙氣的半死,沒少拿鞭子抽他,現在回想起來還有些過意不去。著年近四十,面板黝黑,身材壯碩的吳滿屯,想起當年的自己初到登萊時候,還是個不到十歲的小孩。一晃就快二十年了,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一時感慨萬分,不勝唏噓。
吳滿屯見到齊王同樣激動,前些年他一直在琉球擔任駐軍司令,已經有差不多七八年時間,沒見到這位小自己十來歲的恩主了。如果沒有朱厚煒,就沒有他的今天。說實話,當年他所在的小漁村實在太幸運了,如果不是處在衛王封地,近水樓臺先得月。自己一個文盲哪有機會學習航海,成長為一名海軍的高階軍官。人的際遇有時候就那麼神奇。朱厚煒的小翅膀扇動了一下,吳滿屯這個貧苦的漁民從此便飛黃騰達,搖身一變,成了登萊地區的新貴。
如今的吳滿屯可非吳下阿蒙,不可同日而語了!大兒子吳謙軍校畢業後,一直隨在齊王身邊擔任少校參謀。這要是擱在以前,那也是一名讓小老百姓不敢仰視的千戶。兩個小點兒子也在海軍學院畢業了,在東海艦隊擔任見習軍官。父子四人全部都在海軍服役,轉眼吳家成了大明首個海軍世家。
大女兒也嫁得不錯,夫君是新任德州縣令,正德十六年的新科進士,一甲第三名,一看就是前途無量。小女兒媚兒剛剛及十三,登門求親的人都踩破了門檻。
聽了吳滿屯沾沾自喜的介紹家裡的情況,朱厚煒也覺得非常開心,沒想到自己小翅膀的扇動,竟然改變了這麼多人的命運,如何不讓他感慨萬分。吳滿屯和吳謙父子倆在萬里之外的巴拿馬重逢,也是激動不已。酒宴過後,朱厚煒在書房,召見了吳滿屯、馬奎、劉進等人,除了朱載祺外,吳謙也被叫來作陪。
眾人坐下後,太監安德海趕緊吩咐小太監上茶,吳滿屯呷了一口西湖龍井,頓時滿口生香。他捧著茶杯,四下打量這間大得離譜的書房,只見書桌左側一個角落,擺著一個巴拿馬地形沙盤,正面牆上還掛著一副巨大的美洲地圖,上面用小紅旗標註了一些地方。
顯然離開之前,朱厚煒為未來的美洲總督府規劃好了一個發展計劃。果不其然,朱厚煒拿起教鞭,站在沙盤前,慢慢的講述巴拿馬總督府未來五年的工作方向和計劃,重中之重,就是修一條橫貫巴拿馬地峽的鐵路,奪取地峽另一端的科隆海灣,在加勒比海沿岸有大明的一個港口。
計劃的另一方面,就是在本地用軍火與印第安人發展貿易,當然沒有免費的午餐,總督府可以指導這些土著人用橡膠、鐵礦、煤礦等各種礦產與大明交易。朱厚煒強調賺錢不是目的,遲滯歐洲人在美洲大陸的殖民才是他們的工作重點,其他的都不重要。
會議一直開到了深夜才匆匆結束,客人走後,朱厚煒把兒子叫上,朱厚煒第一次和自己的兒子喝起來酒。明天就要走了!和小寶會留下,朱厚煒心中實在不捨。小寶畢竟才是個十六歲的孩子,這讓他如何放心得下。
這一夜朱厚煒和小寶父子倆整整聊了一夜,朱厚煒把自己能想到的都跟小寶說了一遍,朱載祺也聽得非常的認真,還用心的做了記錄。他可以從父親關切的眼神裡,感覺到那深深的父愛,他也不捨得離開父親,但他也有自己的夢想。
……
沒錯!朱厚煒必須趕回大明,正德皇帝已經催促了幾次。今年正月,當時巴拿馬城的建設剛剛有點起色,朱厚煒就不斷地收到正德皇帝催促他回國的電報,正德皇帝的理由是瓦剌各部來使求救,哈薩克草原出事了。
這幾年,哈薩克大草原上的幾個部落屢次遭到來自莫斯科公國火槍騎兵的攻擊,損失了不少牛羊和草場,很多牧民也被擄走。莫斯科公國十年前統一了羅剎國後,瓦西里三世加快了向東擴張的步伐,這是原始空所沒有的新情況。瓦剌騎兵雖然也大量裝備了火槍火炮,卻缺乏訓練,無法抵擋訓練有素的羅剎國火槍騎兵,幾次交鋒,都吃了大虧,只好向東撒退,丟失了不少的好牧場。
一直以來,朱厚煒沒有放鬆過對這隻北極熊的關注,根據這些年收集的情報,現在他對這隻快速成長的北極熊也產生了忌憚之心。無它,老毛子這些年發展的實在太快了,也許是朱厚煒這隻蝴蝶的扇動導致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十六世紀初的羅剎國崛起的更快,比歷史上更加的強大。
進入十五世紀末,在反抗金帳汗國統治的同時,莫斯科公國逐漸擴大疆域,兼併一個個的羅斯公國,到十六世紀初一個嶄新統一的羅剎國出現在東歐平原之上,成為當時不可小覷的強國。
莫斯科公國成立以後,歷代大公執政期間無不以擴充疆域為第一要務。曾在庫里科沃會戰中一舉擊敗金帳汗國的德米特里大公在位期間,先後兼併征服了加里奇、弗拉基米爾、斯塔羅杜布公國,到他的兒子瓦西里一世在位期間,又兼併了下諾夫哥羅德公國。
此時的莫斯科公國在領土和人口方面已經遠超過其他公國,成為羅斯境內不可一世的霸主,成為世人眼中唯一有能力統一羅剎國的力量。瓦西里一世的孫子伊凡三世是統一俄羅斯程序中最為關鍵的大公,他自小機敏能幹、善於謀略,為人謹小慎微,被形容為“連口櫻桃都要分兩次吃”的人。
在對外擴張過程中,伊凡三世堅持步步為營的策略。在其即位的第二年,即1463年,他率軍吞併了亞羅斯拉夫爾公國。1464年又征服了羅斯托夫公國,此後他把征服兼併的矛頭指向西北部的諾夫哥羅德公國。
諾夫哥羅德公國經濟發達領地遼闊,是莫斯科公國的強勁對手,但其作為一個獨特的貴族共和國,實行貴族內部的集體統治,缺乏像伊凡三世那樣的強有力的統治者。為抵禦伊凡三世的侵略擴張,諾夫哥羅德公國與當時的立陶宛公國結盟,因立陶宛公國普遍信仰天主教,伊凡三世於是以諾夫哥羅德公國背叛東正教為由,於1471年6月揮師入侵。
7月14日,雙方在舍朗河畔展開了決戰。雙方投入的兵力極為懸殊:莫斯科軍隊為四千人,諾夫哥羅德軍隊則為四萬人。四千對四萬,如此懸殊的兵力,最後的結果卻讓歐洲人大跌眼鏡。
由於莫斯科軍隊集中統一指揮,戰士們身經百戰,訓練有素,個個爭先,以一當十;而諾夫哥羅德的軍隊則主要是由工匠、商人臨時拼湊而成,如同一盤散沙,各自行動,十不頂一,結果被打得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諾夫哥羅德戰敗後不得不和莫斯科簽訂和約,保證不反對莫斯科大公,並與立陶宛政權劃清界限,接受莫斯科大公的裁判權和全權代理人,繼續向莫斯科交納貢稅。
出人意料,謹慎的伊凡三世這次並沒有吞併諾夫哥羅德,表現得很有節制,似乎在他看來,吞併的時機還沒有到來。六年後,到1477年,伊凡三世認為吞併諾夫哥羅德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尋找藉口,採取行動。這年三月,諾夫哥羅德的兩位使者來到莫斯科,他們在呈文中稱伊凡三世為“國君”,而非過去那樣稱“君主”。
據此,伊凡三世認為諾夫哥羅德已把自己看作他們的“國君”,便遣使到諾夫哥羅德詢問具體細節,問他們是否希望設立國君的法庭和行政機關。但諾夫哥羅德統治集團矢口否認,斷然拒絕伊凡三世的統治。伊凡三世聞訊大怒,指責諾夫哥羅德出爾反爾,背信棄義,再次率軍征討。
10月9日,莫斯科軍隊出發沿途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遇到抵抗;十一月即兵臨諾夫哥羅德城下,將其包圍。諾夫哥羅德無力抵抗,只得透過談判接受了伊凡三世的全部要求。從此,諾夫哥羅德歸由大公的全權代理人管轄,諾夫哥羅德所管轄的大片領地轉歸伊凡三世,一部分領主被遣送到莫斯科,其世襲領地也轉歸到伊凡三世名下。
1478年1月15日,伊凡三世以諾夫哥羅德人的“國君”的名義向全體諾夫哥羅德人宣佈:“吾等大公既已立國於莫斯科,自當立國於吾等之大諾夫哥羅德領地諾夫哥羅德領地上不得懸部落會議之鐘,不得設市長之職,全國統治歸吾等治理。”就這樣,諾夫哥羅德就此正式被莫斯科公國兼併了。
1485年,伊凡三世率軍兼併了與立陶宛公國結盟的特維爾公國,1489年又征服了維雅特卡公國。至此,東北羅斯的全部公國與領土都列入莫斯科公國的麾下。伊凡三世自稱“全羅斯的君主”,以雙頭鷹為國徽,以莫斯科為首都。
伊凡三世自稱“全羅斯的君主”,以雙頭鷹為國徽,以莫斯科為首都。“羅剎”是拉丁語中對羅斯的音譯,到16世紀在正式文獻中不斷出現,成為統一國家的通用稱代,此後羅斯的名稱就極少被使用。
隨著普斯科夫與梁贊公國分別於1510年和1517年被伊凡三世之子瓦西里三世兼併,莫斯科公國最終完成了統一羅剎國的大業。
統一的羅剎國國家形成後,原來由貴族自行管理封邑的行政體系不復存在,伊凡三世著手建立起管理全國的中央行政機構,領主杜馬作為國家的最高決策機關,但實權已經轉移到新設立管理各種事務的局手中,如外交事務局、內政管理局、糧食局、地產管理局、官吏局、奴隸管理局、宮廷管理局。
伊凡三世把全國分為三個區,即:弗拉基米爾區、諾夫哥羅德區和梁贊區,另設有以這三個區命名的專設的局管理相關事務。各區地方行政由總督管理,他們都是享有特權的大貴族握有行政、司法、徵收賦稅的大權,同時,總督還是地方的軍事長官。
在司法方面,伊凡三世於1497年頒佈法典,從富裕者中選出地方官來審理農民的偷盜、搶劫案件,法典也規範了地方官的權力和訴訟費。法典還規定只有莫斯科大公才有鑄幣權,對於發動武裝叛亂者一律處以死刑。書吧達
法典同時限制農民的遷徙,規定農民只能在每年晚秋—聖尤里耶夫節(舊曆11月26日)前後一星期內結清賬目並繳納一定的遷移費後方可離開原地主,另覓出路。地主如不願農民離開,通常會在這段時間裡故意躲藏。在軍事方面,伊凡三世廢除了各王公貴族統帥的扈從軍,組織了一支強大的以在役貴族為主的貴族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