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穀乳業和清源啤酒在11年的時候做了個“千億收入約定”,看誰的營收先突破千億,他們的計劃都在五年後,即16年。好傢伙,現在眼看著要雙雙提前一年多達成目標了,誰能想得到?
齊政看著它們都突破了兩位數的利潤率,一個人差點在辦公室裡笑出了聲——這兩隻“肥豬”算是養成了!
最後一個賺錢的板塊是打包在一起的海外業務板塊。
嘉穀國際先後將澳糖公司,巴西糖企,美國高鴻糧商攬入囊中後,實現了華麗的轉身,營收突破了600億元,不過這部分海外業務因為整合和承擔鉅額債務的緣故,利潤率更低,只有3%4%。或者說,這才是行業的正常水平。
齊政倒也不挑,雖然利潤率很低,但用人家的資源賺人家的錢,就不要要求太高了。
四大賺錢的主營板塊都可以稱得上是亮眼,以至於齊政的心情從頭到尾都燦爛無比,再看到“虧損”的板塊都淡定的一嗶。
——海洋漁業板塊?雖然立起了嘉穀海鮮牌,但只有一個漁場有產出,在“冷水團養殖三文魚”、“大型養殖工船”、“深遠海大型圍欄”等技術的突破上每年至少要扔進去十億元,坑一個。
——新能源板塊?林汾市的能源林剛產出,沒等收回投資,晉省的能源林計劃就來了,就算是以技術投入為主,嘉穀每年也要投入十幾億元,坑一個。
——沙漠開發板塊?這還用看嗎?就算肉蓯蓉、三秦牛開始創收,能騙點……不對,是能吸引多一點社會產業資金投入,達到開支平衡,齊政就心滿意足了。天坑一個!
……
齊政一點也不慌,畢竟,整個集團5078億元的全年營收,523億元的利潤,換誰來看都底氣十足。
即使將仙茗大米刨除在外,嘉穀的利潤率依然出眾。原因齊政總結了一下,主要是因為嘉穀的品牌力和產品力的強勢。
也就是說,當同行需要營銷費用來填平品牌力和產品力的差距時,嘉穀是廣告打得少卻能賣出更多產品。
財報上有兩個很有意思的資料——在國內,嘉穀的“打假”費用,居然都高於營銷費用,也是讓人很無語了。
營銷或是產品驅動,也決定了企業不同的現金流狀態。
嘉穀的經營性現金流長期為正,即使資產負債率達到了新高——44.7%,財務也是再健康不過了。
行業的資產負債率平均值在40%左右,嘉穀雖高於其均值,但是嘉穀在行業中的話語權極強,對上下游產業有超強的議價能力,透過對供應商延遲付款,對購貨方要求預付貨款等手段都可以進行資金操作,所以負債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不是有息負債。
總結起來就是,咱有錢,能花。
看了半天的財報,回想起嘉穀實驗室暴增的經費申請,齊政很快就有了決定。
有錢是好事,但太有錢不見得是好事。有句話怎麼說來著?“豬養肥了都懶得哼哼了。”
但錢怎麼花,就算是齊政也不好一言而決。
於是,就實驗室的花錢問題,齊政宣佈召開高層會議。
集團大總管王昱業、嘉穀農業謝開濟、嘉穀農牧李東亮、清源啤酒何長川等人都列席左右。
“……基本上,嘉穀想進入的行業都可以做到第一。實驗室也從不落後於人,老陳明年要400億經費,立志要做花錢第一人,大家看著辦吧。”齊政將陳建章的“獅子大開口”擺在了檯面上。
臺下一片鬨笑,陳建章愣是面不改色,反而添油加醋道:“反正我們實驗室的意見是不能少於400億,還別說,400億也未必夠花,我要保留追加申請的權利。”
齊政嘴角抽抽:“都還沒同意給你400億,別想著得寸進尺啊。”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陳建章的經費申請居然沒有引起太多的意見。
齊政都驚異的看著這群“乖”得不像樣的傢伙。
每年預算分配的時候,打得頭破血流倒不至於,但要說有商有量,那都算客氣的了,這幫傢伙恨不得跳上桌子扯皮,讓主持分配的齊政和王昱業都傷透了腦筋。
難不成今年集體換性子了?
“別人拿這麼多預算,我肯定是不能同意,但如果是老陳嘛,我沒意見。”何長川在齊政懷疑的眼神下,笑眯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