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得到的資訊而言,晉省大舉營造能源林的計劃幾成定局。
而對嘉穀來說,服從政府與國家部委的規劃,扮演技術服務角色,無疑是最省心的。
但當齊政不希望看到能源林變為晉省的另一個“煤炭產業”後,嘉穀需要面對的形勢變得複雜起來。
晉省有什麼?國人普遍印象中,除了煤炭,晉省真是一無所有。
煤炭產業與其他產業不同之處在於生產門檻低,挖就能賺錢,那麼誰來挖呢?關係硬的挖,拳頭硬的挖,直接後果是權力尋租。
到了最後,誰的拳頭有國家的硬?
因此晉省百強企業中,有80家是四大傳統支柱(煤炭、焦化、冶金和電力)企業,而百強企業營收的90%,是國企貢獻的。
同時,在政策、資本都向國企傾斜的情況下,民營經濟沒有活力,很多直接是依附大企生存——這甚至比東北地區還誇張。
某種程度上,能源林也相當於一個“油田”,只不過是一個對環境更友好,同時也對環境要求更高的“綠色油田”。
能源行業本身的複雜性,註定會造成很多的不確定性。馬定文在林業生產管理上是一把好手,但對於戰略佈局並不敏感,於是齊政招來了戰略部部長丁顯。
事關一國的戰略投資計劃丁顯都做過,說話也有了高屋建瓴的意思:“別說,現在還真的是投資晉省最好的時機。”
“官場的肅清讓投資環境都清明瞭不少;戰略上,晉省在對外開放試點、守疆衛海沒有大的存在感,但在能源經濟創新、經濟結構轉型及國企改革、創新社會治理、最佳化生態環境等方面有相當的發言權。晉省的動態比較優勢在傳統的能源工業升級——傳統能源領域絕對話語權、區位優勢——中部樞紐,勞力價格、隴海並行線,西部開發橋頭堡、土地資源——因為落後而便宜……”
“難得可貴的是,煤炭經濟的下行,讓各級政府都抓耳撓腮追求新產業投資,以幫助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能源林計劃可謂是恰逢其時。”
至於類似“晉省以後還行不行?”、“沒了政策,沒了煤炭,晉省的出路在哪裡?”這樣的問題,丁顯是嗤之以鼻的。
1945 年,一片廢墟的島國和德國出路在哪裡?
1955 年,剛剛結束半島戰爭的南韓的出路在哪裡?
1965 年,剛剛被馬來西亞逼出國門的新加坡出路在哪裡?
1976 年,尚未走出陰霾的中國的出路在哪裡?
但這些被外人甚至他們自己都看衰的地區和國家,現在都直挺挺地站在世界上,發著自己的聲音。
沒有什麼地兒是不行的,關鍵是人民的選擇靠不靠譜。
齊政點點頭,開始說出自己的意見:“能源林計劃,大概成了晉省的‘振興計劃’。但我想說,一個生命體的生命力是來自內部,所有沒有從內部喚醒群眾主動性的振興計劃都是偽命題。沒有什麼比分潤利益更能凝聚人心的了。”
丁顯想了一下,抓到了齊政的重點:“您是說,像我們的合作社體制一樣,讓更多民眾從中得益?”
“對。”
“這樣的話,我們可是要得罪人的。”丁顯略作思忖,就提醒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