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日關係陷入全面惡化,跌入中日建交以來甚至是二戰後以來的最低谷。
起因在於去年年中,在島國國內日益囂張的右翼反華勢力的推動下,島國首相決定用政府的名義購買釣魚島,正式實施所謂的釣魚島“國有化”,至此,中日關係急轉直下。
今年1月份,中日兩國十餘架戰鬥機在東海上空對峙,這是釣魚島爭端發生以來雙方最接近戰爭的一次。
而就在前不久,我國海軍出動導彈驅逐艦以及護衛艦透過沖繩近海公海海域返航,並在我國釣魚島附近海域巡航;島國海上自衛隊也出動反潛巡邏機和驅逐艦在宮古島附近海域對我國艦船進行跟蹤和監視……雙方的緊張氣氛依然有增無減。
兩國關係的全面惡化,也對兩國的經濟貿易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其中,作為中國對島國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商之一的嘉穀,自然是首當其衝。
但是,掌舵著嘉穀這艘鉅艦的齊政不慌不忙,愣是將嘉穀農業今年的大豆春耕計劃巡視了一遍,才回到總部召開會議。
會議上,齊政神色不變地聽著嘉穀國際的負責人鍾華志介紹對日貿易的新狀況。
“……截止目前,島國厚生省將我們出口的豬肉的監視檢查頻率提高至50%,同時將我國豬肉進口關稅稅率提升至50%;而對於我們的非轉基因大豆進口檢測,進一步修訂了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堪稱是世界上最最苛刻的農殘比標準……”鍾華志皺著眉頭說道。
齊政挑了挑眉頭,暗歎一聲:該來的總是要來的。
要說島國對中國出口農產品製造障礙,已經不是什麼少見多怪的事情了。
最典型的,就是島國06年實施的《食品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
《肯定列表制度》實施前,島國只對255種獸藥和飼料新增劑在186種食品、農產品中設立了9321個限量標準。而《肯定列表制度》實施後,限量標準分別是過去全部規定的3倍、1.4倍和5.6倍;對沒有設定限量標準的,更是執行“一律標準”,即含量不得超過0.01ppm(0.01毫克/千克)。
要知道,我國僅制訂了137種農藥的477項殘留限量標準,98種獸藥658項殘留限量標準,與島國《肯定列表制度》的差距極大。
毫無疑問,這是我國對日出口食品、農產品的一個極大的技術壁壘!
對於一般的生產商來說,為了滿足島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要求,必須投入新的人力、新的裝置來滿足標準的要求,並需要增加昂貴的檢測費和認證費用等,從而大大增加了出口產品的成本,最後是降低了農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
但總有一些高標準的生產商,是真金不怕火煉的。
譬如嘉穀。
嘉穀的農產品技術標準本就是參照國際慣例的標準,並提高了30%~50%,而基於全產業鏈的生產模式,質量安全體系也有保障,自然而然的,嘉穀成為了國內對日出口農產品的新星。
“我們去年對日出口規模有多大?”齊政認真聽完鍾華志的介紹後,問道。
嘉穀對日出口規模日漸增大,他還真的不清楚最新的經營資料,而且,你也不能指望一家營收數千億的巨無霸的掌舵手對每一項經營資料瞭如指掌。
鍾華志脫口而出:“我們對日出口最大的兩種農產品,依然是非轉基因大豆和豬肉,其中,去年對日出口了50萬噸大豆,16萬噸豬肉,還有稻米油等產品……總出口規模接近160億元。”
聽到這個資料,齊政摸摸下巴,突然很理解島國對嘉穀系農產品的限制為何越來越嚴格了。
自從嘉穀在東北和俄遠東地區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生產基地後,慢慢形成了非轉基因大豆獨立的貿易體系,把握了市場定價權和話語權。
從2010年開始,島國從嘉穀進口的非轉基因大豆數量逐年上升,到去年達到了新高。同時,島國每年還要消耗大豆蛋白達60餘萬噸,而在嘉穀的大豆深加工產業聯盟,大豆蛋白出口已經在國際貿易中佔據55%的市場份額,島國也有三分之二的大豆蛋白是從中國進口。
豬肉的情況更誇張。
此前島國45%的豬肉依靠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國進口,進口量達70萬噸出頭,但這與嘉穀豬肉根本不是同一性質。
美國進口豬肉在島國售價才30元/斤左右,嘉穀豬肉呢,進口價都達到了29元/斤,在島國的售價更是與國產豬肉一樣,達60元/斤。
坑爹的是,同等價位下,質量更優的嘉穀豬肉,愣是強壓島國國產豬肉一頭;一向更青睞國貨的島國消費者,在嘉穀豬肉上破功了——畢竟,味蕾是不會騙人的。同等價位下,對國貨的擁戴也扛不過吃貨對美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