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天然的優勢,是嘉穀目前難以比擬的——嘉穀糖業的國內外業務板塊,目前還是割裂的呢!
“光明糖業也不甘示弱,藉助光明集團在食品加工方面的優勢,將逐步構建糖業供應鏈一體化的經營格局,以避開原料和生產環節的激烈競爭……”
也就是說,有雄心壯志的未來糖業巨頭們,都在學習嘉穀,積極打造全產業鏈。
不過,這才有意思不是?
齊政饒有興致地說道:“我們充當‘鯰魚’,自然有人不願意當‘鹹魚’,糖業部門還真的要打醒十二分精神才好!”
……
這世間,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
如果只是充當一條“鯰魚”,嘉穀糖業現在可以滿足了;但如果想成為行業龍頭,如今不過只是開始。
而要推動國內食糖產業的改革,糖料種植還是第一源頭。
桂省省委大佬在參觀了嘉穀的甘蔗間種黃豆技術示範基地後,單獨與齊政就此進行了對話。
“與國內其他省區相比,我們省製糖效益最好、單位面積產糖總量水平最高,而且蔗糖產業科技水平總體來說也位於全國領先水平。但如果放在全球糖市中卻並不佔據優勢,與世界產糖大國相比,我們省的甘蔗收購成本和蔗糖生產成本都高出很多……”製糖產業作為桂省的支柱產業之一,省大佬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
兩人都知道,國內外的食糖價差,有賴於國家的保護政策和對糖進口的嚴格控制。
如何降低糖產業的生產成本,提升國際競爭力,才是省大佬想要的,也是在海外產糖大國擁有較強產業的齊政所思考的。
而齊政給出的答案是,以糖廠為主體,建立合作社,流轉土地進行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生產,提高糖料的產量,提高含糖率,才能有效降低成本。
齊政指著示範蔗田:“之前這裡甚至沒有路,車都開不過來。在嘉穀糖業的建設中,透過挖高填低,適當調整蔗田坡度和平整度,清理出露石芽;將小塊地變大塊田,按格田化要求,完善灌溉系統,建設機耕道路,為甘蔗種植全程機械化作業創造了條件,後續降低的成本頗為可觀……”
嘉穀利用資本和技術的力量,解決困擾桂省蔗糖業發展的零散問題,這沒有出乎省大佬的意料。
當然,資本和技術,無論哪一樣都是瓶頸,還是那句話,不是誰都是嘉穀。
但省大佬對這點還不是最頭疼的——資本和技術的瓶頸,透過慢慢整合,終究還是能解決的。
作為全域性思考的大佬,他不得不考慮另一個問題:“如果實現了甘蔗種植、管理和收割全程的全機械化,那麼現在以此為生的大批蔗農,出路在哪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