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大傢伙”,動輒幾十萬,再加上配套的一些其他裝置,如運輸車、技術支援、後期裝置維護等,大概需要百萬元以上,哪怕國家給予收割機購置補貼,也是普通農民難以承受的。
齊政看著這些對大型機器一臉痴迷表情的學員,微微一笑。
能透過考核的學員,不是“老司機”也肯定有“老司機”的基因,對這種“大傢伙”最沒有抵抗力了。
這是約翰迪爾的切段式甘蔗收穫機!
約翰迪爾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蔗收穫機械製造商,從去年開始探索研發適合國內市場的甘蔗收穫機。
嘉穀糖業透過與其合作,從運輸環節入手,設計開發專用運蔗車,並對糖廠裝卸平臺、壓榨輸蔗槽、撕解機等實施技術改造,實現種、收、運、產的有效銜接——莫得辦法,國內尚沒有能製造大型甘蔗收穫機的廠家,只能依仗外企。
有了機器,還需要操縱機器的工人。而眼前這些至少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學員,就是後備種子。
齊政面對他們,含笑道:“各位好,我是嘉穀集團的董事長齊政,歡迎大家參加嘉穀糖業的培訓。”
齊政頓了一下,學員們的眼光都被吸引過來,道:“在我們嘉穀集團,一線員工是基石。所以我們制定了完善的技術崗位等級和升遷體系,等級越高,每年的薪酬和獎勵就越豐厚。只要肯努力,一線成才不是夢想。希望大家能在培訓中表現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也希望培訓後能和大家一起工作。”
嘩啦啦的掌聲,帶著渴望和憧憬,熱切地響了起來。
……
培訓開始後,楊旭勇發現,自己等人要學的,可不單單是駕駛機械進行耕種收作業。
他們除了學習操縱機械,還要結合生產經營的專案,加強標準化生產管理、病蟲害統防統治、農產品市場營銷等產前、產中和產後管理服務的學習。
楊旭勇有些懵,開個收割機而已,需要學習這麼多嗎?
也難怪對文化程度有要求了,這麼多的知識,沒有點文化底子,學習的難度還真的相當大。
不過,除了底子薄、意志也薄的一些人退縮,更多人是咬牙堅持學習。
培訓後同樣要經過考核,只有透過了考核才能成為嘉穀的正式員工——他們都知道了,嘉穀的一線專業工人,分為初、中、高3個級別,全部倍於市場平均薪酬;而且在公司盈利超過資產5%到7%的情況下,還可以獲得分紅。
簡而言之,學得越好,評級越高,得到的回報也越豐厚。
這對於他們這些出身農門的人來說,可謂是天大的機遇了。
而且,嘉穀的培訓也不是一昧的課本教育,更多是與實際操作結合:跟著約翰迪爾的技師學習收割機的操作和簡單維修;跟著嘉穀農資的技術指導團隊到蔗田間“實習”;跟著從澳洲等國回來的員工圖文並茂地體驗別人先進的成果……
楊旭勇隱有所感,嘉穀這是要將他們培育成農業“多面手”?
……
楊旭勇猜得沒錯,他們的培訓正是嘉穀體系“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的其中一環。
如今的時代,“農二代”絕大部分選擇“跳農門”,呈現“70後”不想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的尷尬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嘉穀體系的內部整合繼續深化,最直接的表現是一線技術工人的比例持續增加。減少的管理人員,要麼下到基層去工作,要麼到培訓基地去,若有不願意的,只能自請離開。
與此同時,嘉穀一方面鼓勵一線工人加強學習,提升水平;另一方面,著力建設嘉穀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培育新時代的農民接班人。
“哪怕他們離開了嘉穀,也能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領軍人和推動農業抱團發展的帶頭人!而一家能源源不斷地培養出新時代農民接班人的企業,誰人能擋?”齊政曾在集團高層內部霸氣地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