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鍾,桂省方面打算趁著眼下甘蔗減產的行業動盪期,加快淘汰省內過剩製糖產能,整合加工能力。嘉穀也接到了邀請,你對此怎麼看?”齊政向鍾華志問道。
桂省,是我國最大的糖料蔗和食糖生產基地,規模總量多年來一直佔據全國的60%以上。可以說,對於國內的糖企來說,桂省是必爭之地。
鍾華志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細細盤算起來。
嘉穀糖業直接從國外進軍糖業,有機會難得方面的因素,但也是因為,我國糖產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業。
食糖作為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資料,也是製藥、食品加工、飲料製造、各種輕化工,甚至是核工業所需的重要原輔料和輔助劑,其上下游產業涉及國民經濟生產的120多個門類。
但和大豆類似,國內糖產業發展面臨的一個現實困境是,受糖料作物生長特性限制,我國適宜種植糖料的土地有限,加上其他高效益經濟作物衝擊,糖料種植面積實際增長空間非常有限。
這也導致了各個原料產區內均有糖廠入駐,或者當地政府本身就建有糖廠。因此,嘉穀透過新建糖廠進軍國內糖業的路行不通,剩下的選擇只能是併購。
而02年的一紙公文註定了食糖行業的併購並不純粹是商業行為。
國家四部委出臺的《糖料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地方政府是這個產業中制定規則和利益分配機制的主導方,大至蔗區佈局規劃、政策保障,小至科技帶動、良種推廣,糖料種植產業鏈各個環節無一不見政府的影子。
從某種意義上說,製糖企業想併購當地某個糖廠或收購該地區的糖料,背後的談判物件其實是當地政府。
之前嘉穀在國內找不到好機會,只能從國外入手。但透過兩起併購一步邁入了國際食糖生產巨頭行列後,嘉穀的江湖地位已經截然不同。
——如今反而是機會送上門來了。
受旱災的影響,甘蔗減產,眼看著今年的糖價節節上升。
高企的糖價對於甘蔗加工企業而言,整體是利好的。但對於某些糖企來說,卻不見得是好事。
甘蔗原料是糖企的命啊!
一些製糖企業佈局不合理,本來就處於“吃不飽”的狀態,如今甘蔗進一步減產,簡直是要了老命——連原料供給都保證不了,糖價上漲又有什麼意義呢?
政府想要整合的,就是這些過剩產能。
而且,政府傾向於引進嘉穀這樣的大企業,也是希望藉助嘉穀的農業優勢,調整製糖產業結構,做大當地食糖產業這塊蛋糕,增加GDP和稅收。
慢慢捋通了思路之後,鍾華志開口道:“嘉穀糖業已經併購澳洲第一大糖業公司一年多了,無論是員工的培養,還是先進經驗的吸收,都意味著,嘉穀糖業已經初步有了整合國內糖業的能力。”
澳大利亞食糖產業被世界公認為技術最前沿、發展最持續的產業之一,而佔據了澳大利亞近一半食糖產能的嘉穀糖業,在國內的食糖產業整合升級中,不啻於佔據了制高點。
“從長遠來看,國內的食糖缺口還會擴大。正如中央提出的‘中國人要牢牢將飯碗端在自己手裡’,我國也要保障自己的食糖安全。這是嘉穀糖業的一個機遇,我覺得,是時候進軍國內糖業了!”鍾華志斬釘截鐵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