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怎麼說深遠海養殖需要工業規格的投資呢?
一般的私營公司根本就無能為力;哪怕是中船,也只有在嘉穀加入後,紙上的大型養殖工船專案才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而大型養殖工船關鍵技術的突破,又離不開集合了物理海洋、養殖設施、海洋工程等學科專家的董教授這樣的團隊。
董教授頻頻點頭,有了一艘這玩意兒,黃海冷水團深遠海養殖專案簡直是手到擒來!
就在董教授喜得抓耳撓腮的時候,齊政微微揚聲道:“最重要的是,在我看來,這樣的大型養殖工船,就跟海上鑽井平臺一樣,是國之重器,也是‘流動的國土’!可以說,它已不僅僅代表著黃海冷水團開發的意義了……”
董教授立刻收起了笑容。
國土,無論是何時,永遠是嚴肅的話題。
只聽齊政擲地有聲:“無論是陸地領土,還是海洋領土,存在即權益!發展大型養殖工船,意味著可以對我國領海海域實施‘屯漁戍邊’,實現民間海事存在……”
這年頭,不要說自家領海了,就是公海,許多擁有地域優勢的國家,也已經將最開始的公海納入到自己國家的經濟專屬區域,限制了後來者(譬如我國)遠洋漁業的發展空間,靠的是什麼?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是存在感。
有存在感才有歸屬權,說起來流氓,但這就是現實。
而大型養殖工船,就如同一個遠離大陸的移動型海島。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在那些有紛爭和摩擦的海域,遊弋著我們的“海上養殖航母”,掛上我們的養殖網箱,不正是“漁權即主權”的最佳體現嗎?
董教授默然不語,他是未來能做到院士的水產專家,對於大型養殖工船的這種戰略意義,齊政一點,他就徹底悟了。
隨即,他看向那兩型大型養殖工船方案的目光都不一樣了。
我們常說“耕戰結合”,10萬噸級的大型深遠海養殖加工船,可謂是真正的耕戰結合了——我們的國家,既要先進的戰艦,也要先進的“耕艦”。
陸地耕地不夠用又怎樣?當農耕民族點滿科技樹,到遠海深海去“種”糧食,在廣闊的海洋上奏響工業化時代的田園牧歌之時,誰又能阻擋我們崛起的步伐?
齊政也將目光移到董教授身上:“我準備以黃海冷水團開發專案作為契機,填補國內深遠海養殖的多個裝備空白,積累到經驗以後,以遊弋式大型養殖工船平臺為核心,組建漁業航母船隊,嗯,南海放一支船隊,東海放一支船隊,沒準還能到公海上溜溜……”
齊政說得不太正經,但董教授有種心潮澎湃的感覺。
“那麼,董教授,我正式邀請你加入到這一計劃中,有信心嗎?”
他再無遲疑,不自覺昂首挺胸,重重地點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