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進南開市的鄉村,樓房比比皆是,依山傍水,人們很難想到,這些鄉村在六七年前還曾是貧困村。
這一切的源頭,自然源於調研組的目標——嘉穀農業合作社!
馬教授等人抵達南開市之時,錯過了當地合作社的分紅,也錯過了國內規模最大且成為了南開市標誌性景觀之一的“稻田畫”!
在田間,只看到農民們正在嘉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籌劃冬春季田園繪畫,種植早熟油菜花、紫雲英或草本花卉,繪製特色農耕文化圖案。
陳元熟稔地為馬教授等人介紹道:“稻田畫專案涉及三大關鍵技術,一是彩色葉片或彩色花卉的植物遺傳育種,這是大地藝術的‘畫筆’;二是中國獨特文化特徵的圖案創意設計;三是彩色圖案田間精準定位種植與管理;這些關鍵技術環節落實到位,都是依靠農業合作社,呃,或者說是依靠合作社背後的嘉穀。”
在陳元的介紹中,調研組得知,南開市的稻田畫以“讓中華文化植根沃土”作為創作主題,既是岷省省級農民豐收節的示範基地,也是國家現代綠肥產業技術體系觀摩會的示範基地。
普誠縣的稻田畫,重點宣傳人與動物和諧共處文化;廣祥縣的稻田畫,突出宣傳中國神話文化;大華縣的稻田畫,主要宣傳中國卡通文化……
馬教授等人看到航拍影片後,無不感慨道:“錯過了如斯美景,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啊。”
陳元也是真心替他們遺憾,只因南開市今年的稻田畫景觀,是過去幾年來最成功最震撼的“創作”。
特別是中秋前後,稻田中的圖案愈加清晰,稻田畫進入最佳觀賞期,一幅幅精美絕倫造型的彩色圖案在稻浪中浮現,呈現出壯觀絢爛的畫面,從觀景臺俯視,如同一幅幅巨型的3D畫,視覺效果令人震撼。
當其時,南開市的稻田畫還登上了多個省級新聞頻道,吸引了眾多省內外遊客、攝影愛好者和市民前來觀賞拍照。每一片稻田畫都迎來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遊客,南開市一天迎客量最高時達到了11萬人次。
馬教授更關心的,就是相關的經濟效益了。
對此,陳元也給出了令人滿意地答案:“稻田畫雖然犧牲了小小的一點產量,但與此同時,把周邊附加的經濟價值都發揮出來了,拉動了我們農產品的銷售,包括餐飲等,隱形經濟增長對老百姓來說更加實惠。”
陳元指著田間的農民,說道:“這些農民,都有兩個身份,一個是以土地入股,成為合作社的股東;另一個是合作社的工人……”
“其實,第一個身份——農業合作社的股東,在南開市比比皆是,除了合作社的員工,還有嘉穀或其他企業的員工,還有農家樂的老闆……”
“嘉穀農業合作社這個平臺,讓農民在老田頭獲得了穩定收益,也讓更多人嚐到了新甜頭——很多農戶的人均年收入都超過了十萬元,而且農田資產還在不斷升值!”
馬教授若有所思。
農業合作社聚集了多方資源,形成公司化運作,規模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們,除了一部分成為了“工人式”的種植管理員,其他人,都脫離了土地的束縛,實現了工人、小老闆的身份轉變。
這對於他們來說,這又何嘗不是經歷了一種變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