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是我們的一些同志,思想太僵化。”林汾市市委高官宋萬宇誠懇地對齊政說道:“省委也已經下發通知,馬上進行基層整頓,力爭建成服務型的政府……”
告狀,當然要拉著合作伙伴一起了。
而在收到嘉穀集團和中石油的聯袂反饋後,不出所料,林汾市開啟了一輪基層整頓。
當然,思維和習慣的轉變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齊政也沒指望靠著一次整頓就讓晉省的面貌煥然一新。
起碼他的目的實現了——嘉穀的“能源林”專案前置工作,不說一帆風順,但總算加快進度了。
……
林汾市煤礦工人張鵬心情頗為沉重。
他正式退伍了!
20歲下煤窯,55歲出煤窯,張鵬的人生中有足足三十多年時間與煤為伴。
他知道這一天早晚會來——那些像礦道一樣的臉上溝壑縱橫交錯,像煤炭一樣僵硬和黝黑。連年挖煤的經歷,導致他被關節炎、塵肺病等病痛折磨。
但提前退休還不是他心情沉重的原因,煤炭行業隱隱的風險才是。
過去的“煤炭黃金十年”,只要說起在煤企工作,都讓人羨慕不已。因為只要進了煤企,基本上就等於拿到“金飯碗”。
但張鵬作為一個老煤礦工,他心裡有一杆稱,煤炭行業恐怕要進入不景氣時期了。
從不少現象可看出這一端倪:前年晉省啟動了煤改,之後的兩年內全省礦井總數由2600座減少到了1053座,30萬噸以下的小煤礦全部被淘汰;煤礦企業主體更是暴降,嗅覺靈敏的煤礦老闆都把煤礦轉讓了……
他說不上什麼經濟形勢、產能過剩的,但就是有種預感,兒子最好不要在煤炭行業找工作了。
張鵬工作的煤企,每年高考時,都會給職工子弟填報志願提出意見以保證他們畢業後的工作去向。簡單來說,就是包工作分配。
他兒子今年要畢業了,倒也能進煤企工作,但張鵬提出了反對意見。
“那我找什麼工作呢?”他兒子也談不上喜歡煤炭行業,不過是為了一份穩定工作而已。
“聽說我們市投資了一個‘能源林’大專案,需要招不少人,你去試試。”張鵬沉聲說道。
“就是種樹唄。不是?爸,你覺得種樹比採煤還要有前途?”他兒子簡直懷疑自己耳朵出了問題。
張鵬居然點頭道:“那是由中石油和嘉穀公司一起投資的,都是大公司,而且,為了這個專案,我們市都調整了一批人……”
“我幫你打聽了,你的管理專業在招聘行列,而且工資不會比在煤企工作低;相反,你回煤企工作失業的風險更大……”
不得不說,張鵬兒子對老爸的判斷還是比較相信的。畢竟,那基本是將一生都壓在煤炭行業上的老工人了,如果不是真的感覺到行業頹勢,他是不會反對“子承父業”的。
趕早不趕晚,張鵬兒子如願加入了嘉穀的能源林建設團隊,因為他的學歷和年齡優勢,還被作為嘉穀能源林基地骨幹來進行培養;至此,他踏上了一條與父輩完全不同的“能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