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印度深受英國各方面的影響。哪怕是喝酒,印度人也追隨英國傳統的酒文化——他們對威士忌情有獨鍾,無論是在酒吧還是酒品專營店裡,各種品牌、檔次的威士忌一應俱全。
相比起來,啤酒就不夠看了——印度人均啤酒消費較低,價格也普遍較貴。
但印度仍然是最大的啤酒潛力市場之一,每年有超過2000萬人進入法定飲酒年齡。隨著印度經濟與國際社會的不斷接軌,啤酒開始得到越來越多印度人的青睞,啤酒消費量增長強勁。
這麼一個新興市場,自然吸引了各路國際啤酒巨頭“跑馬圈地”。百威英博、嘉士伯紛紛進入印度市場,前者甚至成為了印度啤酒市場的第二大參與者。
——百威英博應該是在清源啤酒在東南亞攻略四方之時就籌謀了,後面如果能將清源啤酒收歸麾下,自然啥事沒有;如果不能,眼下就是阻止清源啤酒強勢擴張的佈置了。
“與東南亞市場相比,印度啤酒業受到了高稅收的限制,但考慮到‘冰源’啤酒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熱度,我們預期能在印度獲得不菲收益。但……”何長川聳聳肩,“競爭對手顯然不想看到這一幕發生。”
“因為我們的預估失誤,哪怕有歐美方面的認證,我們在印度的建廠投產估計至少也會被推遲半年,由此產生的損失可能多達上億元……”
齊政擺擺手,表示不放在心上。
損失多少倒是在其次——這就是開拓新興市場所面臨的風險了。齊政可不會認為,清源啤酒手持“神器”就能順利通行天下了。
每個新興市場的開拓,尤其是初期,投入是最大的。就拿在東南亞的“免費促銷開局”來說,如果不能開啟局面,導致無法從收入和利潤中得到彌補,那清源啤酒在前期的鉅額投入可以說是打了水漂。
齊政也理解了其他國產啤酒商“出海”動力不足的苦衷——精彩的外部世界始終是身陷發展瓶頸中的企業所畏懼而又嚮往的,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本積累,企業很難承受這樣的失敗。
幸而清源啤酒有這樣的底氣。
齊政穩穩地對何長川說道:“不要在乎一時的損失,該怎麼競爭就怎麼競爭。這還只是在新興市場呢,如果要進入百威英博具有統治力的美洲市場,還不知道會被下多少絆子呢?清源啤酒要習慣迎難而上……”
何長川就帶著齊政的勉勵奔赴“戰場”了,在他離去的身影背後,齊政托腮想了想,笑了。
嘖,自家孩子被打了,他這作為家長的,總不能袖手旁觀吧?
正面戰場要靠清源啤酒自己來拼殺,但是嘛,自己這睚眥必報的“家長”,最擅長的,不就是在背後敲悶棍嗎?
現在的啤酒國際博弈局勢,就像圍棋一樣進入官子階段。你只能挑對手的弱點進行滲透,然後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再去佈一個子。
百威英博似乎忘了,清源啤酒背靠的,可是嘉穀集團;而嘉穀集團,主業可是農業啊!
未來十年,是一個跨界競爭的年代,競爭已經不再是線性的,而是全方位、全時空、多維度展開的。
所以,親,準備迎接“跨界打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