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在哪個領域都是真理。
簡單而言,我們的農業落後,是因為農業科學的應用落後。
以荷蘭為例。荷蘭是農業發達國家,他們建設起了一套覆蓋全國,精準到每個農戶的資訊系統,在農業生產各個環節都引入了先進的資訊科技和裝置。
荷蘭的這套農業資訊系統,可以根據匯總上來的農業資訊,準確分析出供需關係的變化,並能夠根據投產的情況,用大資料預計收穫時的資料,避免農業種植穀賤傷農,更避免了滯銷的情況。
而在我們國家,經常出現農產品滯銷,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過多,導致不值錢,最終爛在地裡,報紙上屢屢出現農民絕望的眼神。
雖然造成滯銷的問題之一,在於農戶田地分散,形成不了集約化作業,但是農業資訊網路的建成,還是能起到非常多的作用。在這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和國外的技術差距。
……
當然,誰都知道,先進的技術是靠用錢砸出來的。
美國等發達國家在代表著未來的農業資訊科技領域仍是領跑者,尤其注重於精準種植、動物健康養殖與監測等方面,並且在轉基因和太空生物培育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而這些突破離不開美國對農業科研領域的巨大投資,即使我國仍然在追趕,並且政府投資逐漸不遜色於美國,但由於民營企業在這一塊的投資缺乏,導致整體投入依然比不上美國。
全球500強裡的幾個農業公司基本都是美國的,譬如全球最大種子公司孟山都,轉基因技術的領跑者,農機公司h。除此之外還有杜邦,惠氏,拜耳等高科技涉農企業。
但在我國,農業人口占據全世界最多,卻沒有幾個拿得出手的農業公司,國糧的中心不在農業種植上,a股裡的大農業板塊,長期被白酒等食品類企業所佔據,這不得不說是一個諷刺。
雖然在農業科技領域,我國農業科技部門在生物技術、高新技術、基礎研究方面均取得較大進展,植物細胞和組織培養、單倍體育種及其應用研究處於世界先進地位。
但部分的優勢,只能代表在某個細分領域的優勢。
要知道農業是一個大產業,細分領域都有成千上萬個,要想全面追上美國,只能依靠加大投入,加速民間在農業領域的投資。
嘉穀毫無疑問將作為民間領軍者。
嘉穀前期主要依賴齊政的靈陣,雖然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靈陣也算是一種“農業高科技”,雖則不是什麼正常路數,性質還是一樣的嘛。
但齊政一直很清醒。
前期就算了,甚至未來十年,靈陣都是嘉穀的核心保障。
但絕對絕對不能完全依賴於靈陣。
先不說嘉穀的規模上去後,齊政沒有三頭六臂無法全面兼顧——一場旱災就絆住了齊政的腳步;再說得難聽點,萬一齊政有個好歹,嘉穀不說一夜間分崩離析也絕對好不到哪裡去。
所以要為嘉穀打下真正的基礎,就要靠在農業科技上加大研發投入。
在齊政的設想中,成熟體的嘉穀,應該是一家以農業先進科技立足,以靈陣提升上限的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