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顏當然不會把“光刻機太簡單”這種想法說出去。
但他確實是這麼想的,不是瞬間的念頭,而是非常明確的想法。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復刻”光刻機的重點,還是這個“復”字。
如果沒有買回來這臺光刻機,李顏是斷然不可能搞明白光刻機該怎麼做的……
嗎?
他從最開始瞭解光刻機“難在哪”的時候,心裡就一直有些難言的糾結。
這東西到底是用到了什麼非常了不起的知識,還是單純因為壟斷積累了足夠多的工業優勢?
從各種高階資料與專業大佬的反饋來看,卡住他們的,就是成本。
研究成本,製造成本。
原理大家其實都是知道的。
但這一路茫茫,需要付出的試探成本非常高。
盲目大力投資推進的結果,很可能是把前人踩過的坑全都踩一遍,最終付出巨大的代價走到終點……
然後發現別人已經把終點線又往後挪了很遠。
一個烏托邦世界裡,人類的科研成果應該是互通的,所有人不走重複路線,才有希望不斷突破科技上限。
而事實是,賺錢真的很重要。
技術壟斷一旦出現,擁有者會想盡辦法保持住。
壟斷者用技術換錢,而被壟斷者也樂於用錢換技術。
就如同李顏的蛟龍手機橫空出世之前,遍地山寨機廠商的想法一樣。
我能花錢買到原料,簡單一包裝就賣出去,賺了又賺。
從商業模式上來說,這還是個可複製可互利共贏形成良性競爭的好模式咧。
李顏突然想到了自研作業系統。
真的很難嗎?
如果真的難比登天,李顏整體技能還沒到70%進度的時候就已經可以用一己之力解決。
難道泱泱華夏,那麼多大牛,集結起來的力量竟然還沒半成品的李某人厲害?
那現在全線突破70%的李顏不得微微一笑秒殺院士了?
已經達到78%進度的技能,那不得站在人類之巔了?
80%以後就當超人咯?
顯然不是。
李顏不是抱著完全復刻光刻機的想法去學習的,他在買到這臺機器之前,已經積累了非常多的知識基礎,原理是明白的,運作方式的可能性也想了許多。
在拆解的過程中,對於不少細節,李顏並不是一種“居然是這麼做”的恍然大悟,而是“果然如此”的淡然。
直到全部拆解完,李顏都沒什麼非常驚豔的收穫。
從他的“機械”技能突破70%進度後就再難寸進可見一斑。
必須承認的一點是,如果沒有任何參照,就讓李顏測試自己腦子裡的構想,測試量還是非常恐怖的。
燒錢免不了,燒時間也是必須的。
不斷試錯,不斷匹配,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換個樂觀點的說法,就是哪怕沒買到這臺光刻機,李顏也一定能搞出來。
你說這些東西,作為華科院副院長,光刻機專案的國家級負責人,石磊他有可能不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