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靄遮天蔽日,煙波浩渺,雲海蒸騰,峰巒蜷蜿,若隱若現萬山中,蒼茫無端。
梁京城八十里餘外的地方,有一片蒼翠欲滴的竹林,其竹秀逸有神韻,纖細柔美,長青不敗,生機盎然,蓬勃向上。因其不蔓不枝,杆多斑而為斑竹。斑竹仞冬,其葉不黃而紫,乃稱紫竹林。
“孤生崖谷間,有此凌雲。”神秘的霧嵐中,一棵棵挺拔的斑竹,宛如一座座飄渺的山峰,演繹神奇夢幻的浪漫情調。
但如今,竹林大片已被人伐,或做紮營,或當燃木。僅有的竹子偏隅一方,若非畸小,便是叢深,難以涉入。
在這片衰敗的紫竹林外,有三軍匯合,宗門並立。到處是篝火濃煙,軍營緊湊。
中軍帳裡,薛乾高坐,以下右一是大將軍班武,左一為西北鎮邊軍新統帥伍國華。其下,就是十二宗門的宗主,以及斷了一隻手臂的魏不歸等人。他們或多多少都帶來了一些將士,壯大了討伐軍的隊伍。
眾人身前皆備酒肉,幾日鞍馬勞苦,一路趕來,終是今夜齊聚紫竹林。薛乾先於兩日前便已到達,先是整頓三軍,嚴明法紀,又命人精織討伐大旗,以巡視三軍,督察軍中人員,排除異己。經此兩日,八路大軍,共計二十餘萬人,於紫竹林安營紮寨,等待命令。
今夜,是薛乾為他們接風洗塵的日子。也是主要將軍人員共同商討伐昭帝的前夜。
這些人,都是薛乾的心腹。此番揭竿而起,一人呼,眾人應。但因昭帝用了鋌而走險、以身禦敵,死守梁京城的方式,贏得了百姓的支援,使他們討伐之路失去了人心,扣上反叛的名號。
這是薛乾沒有想到的。誰也想不到,以往那個懦弱年幼,行事唯唯否否的昭帝,得知八路大軍齊來討伐,沒有逃跑,也沒有屈匿於皇宮中,而是親率八萬蝦兵蟹將死守梁京城。
這等氣魄,讓叛軍中一些人內心產生了波動。
薛乾以討伐為由,圓造反之心。
而昭帝卻以梁京百姓安危為己任,誓死捍衛國土。
孰是孰非,誰對誰錯,明眼人心裡都清楚。而如今大勢成熟,他們進退兩難,已然失據。這條路,只能這樣走下去。
但若論成敗,昭帝率領的八萬蝦軍,又怎麼能抵擋住叛軍二十餘萬威風凜凜的鐵騎!
昭帝孤注一擲,以破釜沉舟之勢,與梁京城共存亡,其實是沒有任何辦法的辦法。
薛乾並未將失去人心這件事放在心上,反而對昭帝的做法不以為然。揭竿而起,討伐昭帝,是他花盡十年心血籠絡各方勢力,辛苦經營的大計。在敵我雙方人數差異巨大的情況下,昭帝身邊能任用的良將義士更是少之又少。在他的眼裡,昭帝不過是負隅頑抗罷了,根本無力與討伐軍抗衡。
打入皇宮,定是板上釘釘,最多也就是多花點兒時間。
梁京城作為陳國皇宮的外層壁壘,其修築工程之浩大,傾盡數萬人力,耗費可觀物資,鑿平了幾座大山,才築起如今高達兩丈,厚一丈許的城牆。城下更是引入了一條寬大的護城河,寬八米有餘,深也達到了五米。可謂是奪天工之力,生生將梁京城變成易守難攻之地。
在薛乾看來,屈膝於梁京城,以城勢有利條件,全力抵禦叛軍,才是一個明智的君主應該明白的道理。不然,贏得了萬民擁戴又如何。等滅了陳國,他登基皇位,頒佈新法,輕徭薄稅,更令明號,取信於民。到時,人心所向,他叛國不道之事,世人便會淡忘,而安於眼前的生活。
縱觀九洲歷史,每個王朝大國,包括所有的開國帝王都是這樣走過來的。討伐昭帝,不過是一種大勢所趨現象,他所用的手段,也不過是效仿前人而已。
帳中,所有人皆舉杯敬酒,對薛乾討伐之事褒讚稱揚,奉承他是為了解救萬民於水火,是為了鞏固陳國邊疆,是為了收復陳國已失的領土,是為了陳國之興盛,黎民之安寧而揭竿討伐昭帝。讚頌他是一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開國仁義君主。
雖然薛乾還沒登基,但他們已經迫不及待稱呼陛下了。
堂而皇之,親受萬民擁戴的昭帝,卻成了他們口中的“無能無用”“荒淫無度”“魚肉百姓”的暴 政昏君。
一群 奸佞小人,義憤填膺,指鹿為馬,在帳中大肆數落昭帝“莫須有”的罪名,激憤到口沫四濺,面不紅耳不赤。
薛乾端坐帥椅上,靜靜聽著帳中一群心腹阿諛奉承的話,並無阻止之意。他知道這些人明面上雖大肆吹捧,暗地裡其實都別有用心。
一旦薛乾登基為皇,座下這群“功臣”們必將前途無量,什麼功名利祿,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薛乾雖對這群人的話嗤之以鼻,卻無比享受他們曲意逢迎般的示好,怪不得有那麼多人想做皇帝,原來,這才是當皇帝的感覺,薛乾有些得意忘形了。
不過,他作為叛軍之首,早已學會了揆情審勢,臉上的得意之色很快被他掩藏了下去,裝作出一副擔憂的模樣,沉聲道:“諸位都是朕同甘苦共患難的兄弟們,等打下了這個江山,朕自然不會虧待你們。不過,明日便是發起進攻之時,具體的戰術安排還得與大家好好商討一下。諸位可知,陳天用集齊八萬大軍已於梁京城外,八萬大軍跟我軍比起來,雖然不算什麼。但他的身邊,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這個人道行高深,文武雙全,叱吒風雲,曾帶領陳國打下大片疆土,一生打仗從無敗績,震鑠九洲西南。想必,諸位已經知道他是誰了吧。”
“平南王?”座下,有一個將軍驚叫而起,不可置信的道:“他,不是早死了嗎?”
“不錯,很多人都以為他死了。但他其實還活著。陳天用身邊的陳公公,就是當年的平南王。這個老傢伙,活了一百多年,命可真長。”
提起平南王,薛乾咬牙切齒,若非平南王還彌留至今,他何須等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