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現在的Q鵝改名,那是萬萬不可以的,會出大事的,改不好,都有可能把Q鵝個搭進去。
再說了,這個名字好好的,改什麼改,費那個勁幹啥?
“……額,你們就不聽一下我想改的名字叫什麼?”
高牧想到了他們可能不樂意,但是沒想到這個不樂意會這麼的乾脆。
“不想!”
“說來聽聽!”
咦,竟然有兩個意見,竟然有人願意聽聽改的名字,突然的出乎意料。
只是這出乎意料沒三秒,就沒有了任何的驚喜,因為這個要聽的人是馬一鳴,看熱鬧不嫌事多。
“……”
這一下輪到小麻總等人無語了。
不是他們一點機會都不給高牧,而是真的不能動這邊的口子,其實現在的Q鵝也不是最初的名字,已經是改動過一次的名字了。
不過那次改名,是迫不得已,有外界的不可抗拒因素,同時,那個時候的Q鵝註冊人數遠遠沒有現在這麼多,企鵝也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改了就改了,並不會對公司,對軟體本身產生多大的影響。
Q鵝這款即時通訊軟體最初並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OICQ,而所謂的OICQ軟體,也並不是創業五虎的原創產品,他們起步於對國外一款叫ICQ軟體的模仿。
至於ICQ是早在1996年的時候,由三個以色列人維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一同開發出來,為了使人與人在網際網路上能夠快速直接交流的軟體。
軟體誕生的時候,被他們冠以ICQ的名字,即“ISEEKYOU”,我找你的意思。
ICQ支援在Internet上聊天、傳送訊息、傳遞檔案等功能。
為了這款軟體,他們成了了一家叫Mirabilis的公司,向註冊使用者提供網際網路即時通訊服務。
ICQ的使用使用者增長很快,6個月後,ICQ宣佈成為當時世界上使用者量最大的即時通訊軟體。
而在公司成立第7個月的時候,ICQ的正式使用者突破了100萬。
現在回看,似乎一百萬人才多少,根本沒多少流量,也敢號稱為世界第一。
但那是九六、九七年,雖然和2000年相差了三、四年,但是對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來說,那個時候突破百萬的人數,絕對是個偉大的時刻,具有里程碑的輝煌。
所以,在1998年,ICQ被美國*線上以兩億八千多萬美元收購了,而那時的ICQ全球使用者數超過了1000萬。
而此時的Q鵝又是什麼情況呢?
小麻總是在1997年接觸ICQ,併成為了其使用者,
不過在使用的過程中,他發現ICQ的英文介面和使用操作難度對國人來說很不舒服,甚至是有很大的障礙。
於是,小麻總和他的同學張總用了數月時間,開發出符合國人使用習慣的ICQ類似產品。
軟體被他們任命為OICQ,就是OpenICQ的意思。
註冊使用者可以使用OICQ和其它OICQ使用者進行交流,資訊收發及時方便,具有即時資訊收發、網路尋呼、聊天*室等等功能。
十分全面。
不過,之後隨著企鵝科技競標電訊專案失利,OICQ等於是砸在了小麻總等人的手裡。
接下去,也就是高牧十分熟悉的融資戲碼,艱難困苦的他們在無數次嘗試出售OICQ無果之後,終於是等到了IDG和科盈的資金續命。
。手機版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