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問題就出在“米卡”空對空導彈上。
因為這款法制導彈有兩個型號,一個是主動雷達引導的中程彈型號;另一個是紅外製導的格鬥彈型號。
當時的英軍指揮官覺得“颱風”戰鬥機的最大優勢便是中距攔截能力,不然怎麼取代“狂風”戰鬥機,成為歐洲天空上的守護神?
所以清一色的中程彈,有足以提升“颱風”戰鬥機逼格的同時,還能讓這幫海灣土包子們知道啥叫歐洲版的超視距空戰。
可誰能想到,中國騰飛的產品那麼不講武德,不但給“颱風”戰鬥機釋放干擾,提供虛假型號,而且還趁著“颱風”戰鬥機沒有配近程格鬥彈直接撲上來玩兒空中拼刺刀,一下子就把“颱風”戰鬥機打得連親媽都不認識了。
可問題是漢密爾頓找的理由是沒錯,卻不過是表面的潛在原因,根本上的事情連提都沒提,很明顯“颱風”戰鬥機在單獨應對有可能出現在戰場上的未來空戰模式完全是力不從心。
空有一身的力氣,卻總是打在棉花團上,不但過於空耗,關鍵是精疲力盡的“颱風”戰鬥機完全就是對手眼中的一盤菜,啥時候想吃,根本不是“颱風”戰鬥機能夠決定的。
這不是技術上的代差,而是整個理念上的鴻溝。
就如同二戰初期德國的裝甲部隊與英法聯軍交鋒一樣,不是裝備和訓練的孰強孰弱,而是作戰理念上誰更勝一籌。
漢密爾頓這個能坐上英國BEA系統公司防務部門高階副總裁的人,能不知道這裡面的本質原因嘛?
當然知道,甚至為此在肚子裡不止一次的腹誹歐洲在防務產品上對某些國家的限制,現在是“忠誠僚機”,日後還會不會有“忠誠僚艦”?“忠誠僚車”?
正所謂一通百通,只要能在“忠誠僚機”上完成通訊系統、航電系統、探測系統、資料鏈系統以及電子對抗系統的搭建,完全可以推而廣之。
而透過這些系統的搭建,原來歐洲俯視某些國的高階裝置將不再有競爭力,甚至還會被反超。
屆時人家看不上你的東西,別說想賣個好價錢,就算白給對方也未必會要。
到那時,損失的可是整個歐洲的防務企業。
當然了,有人會說,歐洲可以增加投入,繼續研發呀。
問題是,現如今的歐洲因為冷戰結束,完全是一副刀槍入庫、牧馬南山、化劍為犁的節奏,國防開始被不斷削減,然後用來填補日益增長的民眾福利的大窟窿。
以至於原本屬於防務企業的研發費用被砍得砍,削得削,以至於這些歐洲的防務企業不得不抱著老本兒過活。
這個時候,還不想著把老貨清清倉,收攏資金以便為此自己的優勢地位,居然選擇封鎖國門,與世界頭號防務進口國物理隔絕,漢密爾頓很想問問那些歐盟的決策者們,腦袋裡是不是全是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