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其中五味雜陳各種情緒輪番上湧,弄得很不是滋味的當時諾羅科夫了。
以至於這位戰鬥民族的糙老爺們兒看著鄭權禮各種神侃,恨不得直接撲過去掐死這個曾經睡在下鋪的達瓦里氏。
還NM能不能哈拉少了?
直—15以8.5噸的最大起飛重量就能實現4噸的綜合載重水平,這還覺得一般般,你鄭權禮是不是飄了,想上天呀!
前兩年俄羅斯在前蘇聯米—17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米—171直升機的綜合承載能力也就這個水平好不好。
可達到這個程度的米—171直升機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13噸,按照如今直升機的劃分已經屬於大型直升機的範疇,但綜合能力卻只能比肩10噸以下的中型通用直升機的水平。
這說明什麼?
米—171再生產製造環節上大大落後與直—15。
或許米—171直升機也就能在空間上強過直—15,但付出的代價也極為明顯,那就是米—171直升機犧牲了遠端航空運輸能力。
也就是說一般的運輸機根本承載不了米—171直升機這麼大的尺寸做遠距離的快速機動。
而直—15卻能搭乘運—17,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做長距離的快速部署,光從這一點來看,直—15照比米—171直升機更靈活,任務彈性更強。
不說別的,米—171直升機遇到喀喇崑崙山口地震這種緊要任務,除了利用本身做長距離轉場機動外,毫無辦法。
而直—15卻能在運輸機的配合下直抵前沿。
這是救災,如果是實戰,快速抵達的直—15下面吊裝的估計就不是3噸的板房部件,而是同等重量的D—30型122mm榴彈炮,機艙內再搭乘5名士兵組成的炮班以及近半噸的彈藥,一飛沖天、定點抵達、迅速展開……
想想那畫面,諾羅科夫就為山那頭的新德里官兵感到悲哀。
這還是直—15,聽鄭權禮的話還有一種15噸級的三發大型直升機在抓緊研製當中,發動機的功率更是達到了2200千瓦,照這個程度發展下去,俄羅斯的旋翼航空器估計就要徹底失去東方某大國的市場。
於是諾羅科夫瞥了一眼喀喇崑崙山那邊的新德里方向,心裡默唸一句:莫拓爾斯基這次看你的了。
便毫不猶豫的轉過頭,低聲跟鄭權禮嘀咕道:“我親愛的達瓦里氏,我剛才記錯了價格,米—171每架650萬美元;米—26每架1500萬美元。”
叼著菸捲的鄭權禮聞言,沒說話,但臉上卻露出一抹憨厚無比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