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料。
李小龍已經眸光瞥了過去,道:
“馬總,你還是讓開一些好,不然一會兒臺上不穩當,不要傷到你。”
馬師傅又看向了陳希象,卻見陳希象更是半點沒有瞧向他,始終在面帶淡笑的審視著李小龍。
馬師傅一臉難看。
他還從來沒有被人這麼小瞧過。
但如果他清楚陳希象心態的話,那麼就會明白,在陳希象心中從始至終只關心自己武術圈的事情。
馬師傅再有錢再有勢,對他而言,也就是一拳就可以打死的普通人罷了。
眼見臺上的火藥味已經控制不住。
觀看“茶話會”的近億觀眾,都激動的無與倫比了。
馬師傅不得不被安保人員儘快勸下了臺。
臺下的陳芷薇更是被氣得渾身發抖,她怎麼都沒想到,帶著弟弟本是來商業交流的,結果竟然演變成了這個樣子。
果然這小子從始至終都是那個“武痴”性子,一點改變都沒有,一天到晚只記得和人交手比武。
自己覺得他會回到“正道”上,簡直是太蠢了。
臺上紅布地毯上已經只剩下陳希象和李小龍兩個人。
李小龍活動著手腕,在原地蹦跳了幾下,微微側起頭來,眸子內好似有兩道電光射出,已經擺出了他那經典的起手式。
”截拳道。”陳希象自然也不會陌生,他看上李小龍的最重要一點,便是這裡了。
李小龍的師承所有人都清楚,是拜師葉問,從而學到了詠春拳。
從詠春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南拳當中小的不能再小的一個拳種。
打法也簡單。
三板斧攤、膀、伏。
詠春之所以現在流傳如此之廣,甚至被傳得神乎其神,幾乎成為了在外國人眼中中國武術的重要代表。
李小龍功不可沒。
但其實這一路拳連“內家拳”的門子都沒摸到,從始至終取得都是南拳的短打技巧,心法上,並沒有與之匹配的樁功。
真正傳統意義上的內家拳,從來就只有三路,那就是太極、八卦、形意。
八極拳一開始也是外家拳,後來在民國加以改進,有了內家樁功之後,才變成了內外兼修的一拳,擠進了內家拳的一脈。
所以陳希象一眼就看出了李小龍站姿當中,並沒有內家拳的底子,更不用說練出內勁了。
但李小龍的速度之快,舉世公認,再加上其自創的截拳道理念,理論上來說,簡直就是拳術中的“獨孤九劍”。
上善若水,以水喻道。
李小龍以水喻拳,見敵人來拳攻勢,而後自然截擊,這種高深的境界理念,已近乎於道。
若是陳希象是拳術初成參加格鬥大賽的那個階段,恐怕會被李小龍仗著自身恐怖的速度和高妙的拳理拼個不落下風。
但如今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