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儘管如此,物理學界這麼長時間的研究成果,這些理論模型的價值,卻是真實存在的。
陳舟也是在各種理論模型的基礎上,開展的自己的研究,並達到了現在的最後一步。
所以才會說,從本質上來說,他的研究不可能脫離現有的理論模型框架。
最終,陳舟放下了手中的筆,將所有草稿紙攏在一塊,然後將錯題集拿過來,壓在了草稿紙上。
遇事不決,那就問錯題集。
這是最有效,也是最高效的辦法。
隨著時間的流逝,陳舟重新將錯題集放在了一邊,轉而梳理起了攏在一塊的草稿紙。
目前的現實情況是,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電磁力都是微觀作用力,被量子力學所描述,而引力則是宏觀作用力,被廣義相對論所描述。
雖然這兩套理論在各自的領域,都被證明是正確的,但卻無法適用於對方作用的範圍。
準確來說,就是在粒子層面,引力的作用太過於微弱,廣義相對論無法解釋粒子的運動規律,但是量子力學可以。
同樣,在天體星系層面,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電磁力的作用又太過微弱,量子力學無法解釋天體星系的運動規律,但廣義相對論可以。
如果換一個角度,從數學上來看這兩套理論的話,廣義相對論利用了黎曼幾何,它可以認為宇宙的幾何結構無限小,因為黎曼幾何可以進行無限小的幾何抽象。
但是,由於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又會使黎曼幾何結構不再準確,從而產生邏輯上的矛盾。
也就是小到出現量子化的非連續性與隨即的不確定性時,廣義相對論就會失效,場方程也不再有用。
所以,最大的難點,就是引力與其它三種相互作用力的統一。
事實上,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東西,一直以來要麼是如粒子那般小而輕的,要麼是如恆星和星系那般大而重的,所造成的最終結果。
因為從來沒有兼具研究兩種性質的研究成果。
因此,從表面上來看,對於某一物質,物理學似乎只需要宏觀和微觀的理論,就已經足夠了。
可為什麼同一個宇宙,同樣的物質構成,一定要嚴格的區分宏觀和微觀的尺度呢?而且還需要不同的理論模型來解釋呢?
答案自然是物理學界對宇宙的認知有缺陷,物理學界需要一個統一的理論,讓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融合。
而且一定存在一種尺度,能夠統一微觀和宏觀,統一最基本的四種相互作用力。
“也就是說,必須要統一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但同時也要跳出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從更高維度的視角,來看待宏觀和微觀,從而突破最後一步!”
陳舟在將所有的草稿紙,重新梳理研究了一遍,並再三翻看了錯題集後,他終於確定了最後一步的突破方向。
不再遲疑,將草稿紙再次攏在一塊,放在書桌的一角,轉而拿過一沓嶄新的A4草稿紙。
隨之,筆尖與紙張接觸,揭示宇宙模型的大統一理論,開始在紙上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