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關鍵的是,針對他們提出的各項問題,陳舟始終雲淡風輕的解答著,不僅把他們的疑問全部消除了,還理順了後續的研究內容。
那感覺,就像上學時,老師在給學生答疑解惑一樣。
討論會過後,這些研究人員當即便將先前相信的說法,在自己腦海裡擊得粉碎。
不過,他們並沒有一個人去外界替陳舟澄清什麼,他們既然能夠被篩選出來,加入研究團隊,那自然各方面都是值得信賴的。
這也是陳舟為什麼在討論會上,利用這段時間關於“夸父”工程的研究成果,來給他們進行研究內容梳理的原因。
在研究人員的這次討論會之後,陳舟又要求潘老和吳志鵬安排了一次負責人級別的會議,也就是五大單項的負責人和他們三位的小型會議。
同樣,在這次的負責人級別會議上,陳舟也將五大單項的研究內容作出了進一步的梳理。
看著侃侃而談的陳舟,包括潘老在內,這些五大單項的負責人,還有“夸父”工程的副總指揮,都被驚呆了。
他們是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沒有來過一次實驗室,沒有與研究團隊碰過一次面的陳舟,是如何將這些研究內容給往下推進到這種程度的?
他們更加想不明白的是,陳舟這個人到底是個什麼妖孽啊?他是哪來那麼多時間的?或者說哪來那麼高的研究效率的?
他可是剛剛才發了6篇數學研究論文啊!這裡面還包括了兩個千禧年數學大獎難題!還有那個代數幾何皇帝的標準猜想啊!
他能夠這麼短的時間,搞出這6篇論文, 不應該已經是極限了嗎?已經是匪夷所思的了嗎?
怎麼能還有餘力,把“夸父”工程的研究,給往下推進這麼多?
這簡直不是人!
反正,縱觀全世界,也沒聽說過哪位科學家,能夠在3個多月的時間裡,做出這麼多研究成果的。
但是,想不通歸想不通,震驚歸震驚。
陳舟的研究成果越多,對他們而言,對“夸父”工程而言,都是實打實的好事。
一方面可以像外界那樣,坐實陳舟的掛名一事,讓各方的關注降低,也讓大家都認為這就是個假把式。
另一方面則說明,陳舟的學術能力,是完全超越所有人的。
這段時間,他不僅沒有放下“夸父”工程的研究,反而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有這樣的總指揮在,他們只需要像這段時間一樣,按部就班的進行研究就行。
總之,他們這位總指揮,不能用常理度之。
這幾天的陳舟,主要便是在處理“夸父”工程研究上的事。
在兩次討論會之後,陳舟基本上掌握了整體的研究動向,後續的研究內容,按照他進一步的梳理走下去就行。
而他,只要掌握好研究的大方向即可。
當然,就整體的研究而言,他也依然要走在所有人前面。
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大方向的正確性。
回到燕大宿舍的陳舟,正思索著後續的研究規劃,便聽到手機響了起來。
看了眼來電提示,陳舟不由得有些疑惑。
燕大的邱校長,昨天才給他打過電話,恭喜了他一番,怎麼會今天又打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