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某社群論壇。
“大家對陳教授再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怎麼看?”
論壇上,針對陳舟再次獲獎的事情,正在鋪天蓋地的討論著。
“還能怎麼看?我肯定用眼睛看啊……”
“樓上這位不要頑皮,樓主問的肯定不是這個意思。”
“樓上的,認真你就輸了!不過,實話實說,我只覺得這位陳舟教授,是真的牛逼!”
“請樓上修改一下形容詞,牛逼那是形容比較厲害的學者的。對於陳舟教授,這個詞明顯會拉低陳舟教授的逼格嘛……”
“我也覺得是這樣的,這可是歷史上首位,在連續的兩年之內,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大佬!區區一個牛逼,怎麼能夠形容得了呢?”
“贊同樓上觀點!”
“+1”
“+1000000……”
“別加了,陳舟教授就是個妖孽,與他生在同一個時代,我相信既是當代學者的悲哀,也是他們的幸運!”
“沒錯,因為陳舟教授一個人,就推動了整個數學,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的發展,這是當代學者的幸運!但悲哀的是,他們將永遠活在陳舟教授的身後!”
“樓上的觀點,有些片面了吧?我不覺得,未來沒有人能夠做出比肩陳舟教授的學術成果。”
“回答:可能會有,但就目前而言,一位年僅22歲的,史上最年輕的,雙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史上最年輕的菲爾茲獎得主,是不可能被超越的!”
“同回答:不出意外的話,現在才22歲的陳舟教授,絕對會第三次,乃至第四次,第五次的獲得諾貝爾獎,這是前無古人的!至於有沒有後來者,大抵也不會有了!”
“贊同樓上觀點,陳舟教授的學術成就,絕不能只看眼前!他是時代賜予的偉人!他也是改變時代的偉人!”
“那麼,大家認為,陳舟教授在明年,能否實現諾獎三連?”
“大機率可以!”
“什麼叫能否?以陳舟教授這恐怖的研究效率來看,能不能三連諾貝爾獎,不就看他自己嗎?”
“我沒什麼意見,就是瞬間覺得,陳舟教授,簡直就是個妖孽啊!極其恐怖!和這樣的人一比,我感覺自己還是適合當一條鹹魚……”
“鹹魚不鹹魚的,倒是無所謂,反正大家跟陳舟教授一比,都是鹹魚……”
“不知道你們注意到沒有,按照剛才到說法,那,以後每年的諾貝爾獎,豈不是都會有陳舟教授的名字了?”
“按照陳舟教授的這個研究效率,這絕對不是一件異想天開的事,相反,這可能會成為現實!一想到諾貝爾獎可能成為陳舟教授的個獎,還沒有人能夠阻止,就感覺很刺激啊!”
“不得不說,學術格局真的變了……”
就在歐洲這邊的吃瓜群眾們,裹挾著不知名的學者,在熱火朝天的議論諾貝爾獎和陳舟時。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這則,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克拉福德獎的通知。
正以一種不可思議的傳播速度,以歐洲這個出發點,極快速的向外界傳遞著。
掠過歐洲,在米國。
這個一向以大國自居,科研水平雖是世界一流,卻不怎麼講大國麵皮的國家。
再一次被這則通知,給“點燃”了。
原本剛要平息的政府失信事件,似乎又因為陳舟再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給注入了新的活力。
逐漸又開始有人在網路上發聲,想要米國政府就陳舟回國一事,做出正面的回應。
並且,這種發聲的趨勢,還有越來越激烈的勢頭。
除了頭疼的米國政府之外,米國的學術界,這次受波及的程度,倒是很小。
因為,他們終於搞明白了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