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讓自己多做出一些研究成果,結果後面就告訴自己,基礎科學的突破,不能光靠你的研究成果……
那自己到底是應該更看重自己的課題研究,多做出一些研究成果呢?
還是說,應該更看重那個“有些貢獻”,從而忽略自己的課題研究呢?
或者是,自己要做到兩者均衡發展?
這在陳舟看來,其實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因為對陳舟而言,他是一個純粹的研究型學者。
他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屬於他的研究課題的。
現在,這個“注意2”等於是,要陳舟改變自己的習慣。
這也是陳舟最不明白的地方。
其次,就是這個“有些貢獻”了。
陳舟不太理解,這個“有些貢獻”,到底指的是什麼。
他猜測,可能指的是語言學的內容。
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和改變他人,促使更多的人,走上突破基礎科學的研究上來。
這樣的貢獻,確實能稱之為,不僅僅侷限在他自己的課題研究之上。
只不過,他不是一直是這樣做的嗎?
系統為什麼要在這裡,再特意強調一次?
還是說,這個“有些貢獻”,指的是其他的什麼意思。
陳舟一時間,想不明白這個問題。
得,隨著陳舟越想越多,他不僅沒有搞定自己腦海裡的問號。
腦海裡的這兩個問號,反而還越來越大了。
伸手捏了捏鼻樑,陳舟輕輕搖了搖頭。
算了,還是別想那麼多的好。
管他是什麼意思呢,最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理解。
我應該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這個任務。
而不是瞻前顧後,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
想通這些的陳舟,也不再考慮腦海裡兩個問號的答案。
他決定用實際行動,來回答腦海裡的問號。
陳舟也相信,在他之後走過的每一步中,必然是能夠回答這些問號的。
收起思緒,陳舟便關閉了任務模組介面,重新回到了個人資訊面板。
又看了一眼自己的個人資訊後,陳舟再次點開了揹包。
選擇了那個帶有30%進度條的圓形圖案。
再次看向“能源解決之答案”的陳舟,眼神變得銳利起來。
他打算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正式投入到這項研究之中。
看著“能源解決之答案”的頁面上,那五大核心部分的內容。
陳舟決定,還是先從理論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