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舟伸手接過的同時,又多看了高鄭宇兩眼。
這位滬上交通大學的教授,有點意思。
見陳舟接過記錄郵箱的紙後,高鄭宇又說了一番感謝的話,隨後便告辭離開了。
等到高鄭宇離開後,陳舟將他的列印稿和那張寫著郵箱的紙,都放進了自己的揹包。
陳舟大概猜到了高鄭宇為什麼一直有些遲疑。
這份列印稿,是包含了高鄭宇所研究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的。
而且,這份研究成果,還沒有發期刊。
所以,高鄭宇應該就是在擔心,自己會不會侵吞他的研究成果。
畢竟,在華國,那些表面上德高望重的教授,侵吞學生的研究成果,也不是沒有。
因此,高鄭宇一開始應該是不確定要不要來找自己的。
陳舟覺得,後來,高鄭宇大概是想到自己如此年輕便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應該不會幹出這種事。
再者,高鄭宇可能也覺得,自己不一定能看得上他的研究成果。
所以,高鄭宇才下定決心,帶著列印稿來找自己。
這也就有了高鄭宇一開始的遲疑。
直到自己以玩笑的話,說出等到自己幫著解決了,高鄭宇再感謝自己也不遲的話,以及主動留高鄭宇的聯絡方式後。
高鄭宇才算是心裡有了底。
想到這的陳舟,不禁搖了搖頭。
雖然陳舟覺得,高鄭宇有些謹慎過頭了。
但同時,他也覺得,高鄭宇這麼做並沒有錯。
經歷過付海天等人的事情後,陳舟對華國學術界的模樣,也有了個初步的印象。
收回思緒,不再多想,陳舟繼續收拾自己的東西。
不多時,克羅斯拉著行李箱,來到了陳舟的房間。
他已經收拾好了,只等陳舟了。
回國後的第二天,陳舟便帶著克羅斯,來到了燕京。
令陳舟沒想到的是,燕京這邊的接機,比滬上還要不遑多讓。
光是拉的橫幅,就比滬上多三條。
至於接機隊伍的組成,則是以燕大的師生為主。
其次便是燕京市政府的官員和國家科技部門的官員。
那位力挺陳舟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的李振邦局長,此時也在接機隊伍裡。
除了這些人之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媒體記者朋友。
其中,就有陳舟極為熟悉的燕京日報的記者姚彤彤。
只不過,陳舟沒來得及跟這位姚記者打招呼呢,就被燕大師生和各部門的官員圍住了。
大家熱情的歡迎著陳舟的歸來。
從燕京走出去的學子,如今終於成為學術界的牛人,為燕京帶回了華國的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
和滬上賓至如歸的感覺不同,陳舟在此時,有的是衣錦還鄉的感覺。
儘管他出去也不過一年半的時間罷了。
在熱烈的“歡迎儀式”之後,陳舟便跟著李振邦等人,離開了機場。
至始至終,這些媒體記者朋友,都被事先安排的保安人員,阻隔在了外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