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陳舟也沒解釋,只是說道:“一凡,那你先下載,我也去看看文獻。”
張一凡應道:“那行吧,你去吧。”
電話結束通話後,盯著電腦螢幕的張一凡,只覺得越看越不對勁。
這什麼文獻資料,能有這麼大?
驀地,張一凡意識到了什麼。
他想起上次幫陳舟做課題時,陳舟讓他幫忙下載的文獻資料。
要是按照那個量的話,保不齊真有這麼多……
這樣想著的張一凡,不由得有些忐忑。
要真是這樣的話,他哪還有時間把畢業論文和陳舟的這個課題,放在一塊參照。
他能夠幫陳舟完成這個課題的任務,就算不錯了。
不過,張一凡也沒有立即就給陳舟打電話確認。
他在衡量自己的能力。
隨著“叮”的一聲,檔案下載完成。
張一凡連忙解壓壓縮包,開啟資料夾。
只看了一眼,張一凡就再一次叫道:“臥槽,整整129篇!!!”
張一凡的叫聲,自然是傳不到陳舟耳中了。
不過,陳舟能夠想象的到,就是了。
電話結束通話後的陳舟,開始檢視CERN的後續實驗計劃,以及實驗的時間節點。
陳舟既然選擇了跟著弗裡德曼繼續接下來的學術交流活動,就肯定不會半途而廢。
那麼,CERN的後續實驗,他只能選一個時間上,適合自己的了。
至於具體的實驗內容,陳舟覺得只要符合自己的課題方向,就沒多大問題。
“LHC的對撞實驗在8月2號,我想想……”
陳舟拿著筆,邊看邊畫,把時間上還算合適的,全部勾了起來。
如果CERN這邊完全不介意的話,那他隨便選擇一個就行。
解決了CERN後續實驗的事,陳舟轉而將目光投向了發給張一凡的那些文獻資料。
這部分資料,不止是張一凡要看,陳舟自己也同樣要看。
當然,和陳舟讓張一凡所做的梳理任務不同。
陳舟自己則是單純的刷文獻。
用陳舟自己的話來說,這是明確課題研究方向。
和其它的粒子探測器相比,半導體探測器發現的較晚。
1949年麥凱博士首次用α射線照射PN接面二極體,才觀察到輸出訊號。
當然,這也是因為半導體技術的限制。
50年代初,由於電晶體的問世,電晶體電子學的發展,促進了半導體技術的發展。
從而也加快了半導體探測器的發展。
半導體探測器是以半導體材料為探測介質的輻射探測器。
最通用的半導體材料是鍺和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