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粒子探測器,都有著其自身的原理,而我此刻便是嚴選者……”
“既如此的話,我知道自己要什麼了……”
陳舟一邊翻看著那一摞解構完成的草稿紙,嚴選著心中需要的內容。
一邊在新的草稿紙上,按照自己的想法,將其實踐出來。
原本注意到陳舟停筆的楊依依,還以為這傢伙終於要出門覓食了。
卻沒想到,一分鐘都沒要,陳舟就又投入到自己的世界中了。
頗為無奈的搖了搖頭,楊依依只得自己起身,去給這位足不出戶的人,準備今日份的午餐。
不過,隨著時間來到12月底,再加之陳舟如此高強度的閉關研究。
楊依依十分好奇陳舟的研究進展究竟如何,他又能取得什麼樣的成果?
目前來說,楊依依只知道陳舟在進行膠球實驗課題的研究,並沒有打擾他,去詢問研究情況。
在楊依依靜悄悄的出門時,陳舟正好停筆,嘴中唸唸有詞。
倒不是他發現了楊依依出門。
只是手中的筆芯寫完了,得換新的了。
而陳舟口中唸唸有詞的也不是別的什麼,正是:“臥槽,耽誤事啊,耽誤事……”
麻溜的把一根滿血的筆芯換上,筆帽一擰,便再次落在了草稿紙上。
事實上,探測膠球,一方面要從理論上,對其性質有更深入的研究,避免實驗上大海撈針盲目尋找。
另一方面,需要在實驗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創新。
相比之下,理論上的內容,其實一直有著不錯的發展。
關於膠球實驗課題的理論內容,陳舟也早已完成。
和以往更多選擇的常規量子數膠球,進行實驗,進行探測不同的是。
陳舟選擇的是奇特量子數膠球這塊的內容。
從深度的理論研究中,陳舟發現奇特量子數膠球,很大可能是開啟“膠球大門”的一把鑰匙。
所以,在理論研究過程中,在錯題集的方向指引之下。
陳舟在最短的時間內,晚上了奇特量子數膠球在理論上的質量、產生和衰變性質。
至於這一奇特量子數膠球的理論研究內容,是有著絕對準確性的。
但實驗上的內容,就不一定了。
這一點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引力波了。
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在1916年,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存在。
但是愛因斯坦曾經是認為,不太可能探測到引力波的。
事實也證明,直到近一百年後,隨著實驗技術的不斷發展,LIGO才最終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
所以,從這方面來說,膠球實驗課題裡的實驗內容,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實驗技術。
是必須要有所創新的。
而這一點,也直接體現在粒子探測器上。
也就是陳舟現在正在完成的最後一步。
因為理論研究很直觀的表明,透過現有的對撞機技術,是完全有能力達到膠球能夠被產生的能量水平的。
只是現有的實驗探測技術,無法準確的探測到膠球罷了。
這也是陳舟認為這是膠球實驗課題中的最大難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