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陳舟醒來時,已經是上午九點。
揉了揉有些痛的腦袋,陳舟低聲說了句:“這玩意,真上頭……”
剛想起身下床,他就聽到了手機的提示音。
下意識的摸了摸,找到手機。
陳舟點開看了一會,表情逐漸變得無奈起來。
這提示音不是別的,正是微博訊息的提示音。
昨天他發完微博後,就一直沒退出。
這會微博上已經炸開了鍋。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陳舟自己這條微博的評論。
也正是令陳舟頗感無奈的開始。
原本這條微博下面的評論,還是這樣的。
“恭喜陳舟大佬,喜提柯爾獎回家。”
“這個獎也能順手嗎?有沒有大手子解釋一下,我能不能跟大佬一樣順個手?”
“解釋毛線,數論界的最高榮譽,你去順個手看看?”
“樓上笑死,哈哈哈……”
“大佬牛逼!柯爾獎史上最年輕得主!華國史上第一位柯爾獎得主!”
“……”
但是隨著網上新聞的爆發,這條評論下面,畫風就開始不對了。
“我想等著大佬拿菲爾茲獎再一起恭喜,能來得及嗎?”
“你想啥呢?菲爾茲獎在2018年,現在2016都沒過完呢,不過存著也還是可以的……”
“我就想知道,大佬到底啥時候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再順手領個菲爾茲獎回來?”
“相信不會讓我們等的太久的,畢竟新聞都寫了嘛……”
“呼叫陳舟大佬,快點把哥猜的證明發表吧,我們已經迫不及待了!”
“呼叫陳舟大佬,等著你順手的第一塊菲爾茲獎!”
“呼叫陳舟大佬……”
畫風就是這樣變成了哥猜和菲爾茲獎的蓋樓模式。
而這些的始作俑者,便是媒體們的新聞了。
在陳舟和年輕的數學家們推杯換盞時,網上就開始了新聞的大爆發。
這也是經過柯爾獎的醞釀發酵,所帶來的效果。
只不過,這些新聞,正如陳舟所想的那樣。
他的話完全被曲解,被過分解讀了。
這些記者們充分發揮了斷章取義的功夫,成功把陳舟的採訪,報道成了“馬上就要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隨後就拿菲爾茲獎”。
這一點,光從陳舟翻的幾個新聞標題,就能看出來了。
【震驚!一位年僅20歲的年輕數學家,成功斬獲數論領域的最高獎!據他所言,已經證明哥德巴赫猜想!】
【你能夠想象嗎?年僅20歲的他,在拿下數論界的最高獎後,直言自己解決了哥德巴赫猜想,並要藉此拿下菲爾茲獎!】
【震驚!20歲的年輕數學家,在征服了數論界的最高榮譽後,打算拿出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去征服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看著這些新聞的陳舟,罵罵咧咧的把手機關閉了。
自己啥時候說過,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了?
這斷章取義的功夫,有點太無敵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