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對方都應該是值得尊敬的對手嗎?”
陳舟考慮來考慮去,還是沒想好,該怎麼回覆這封郵件。
陳舟其實很想告訴對方,他已經知道獲獎者是誰了。
可考慮到,柯爾數論獎的評獎委員會還沒有正式公佈。
而詹姆斯·梅納德應該還抱有一些希望。
所以,陳舟就有些於心不忍。
再萬一,這個訊息最後鬧了烏龍,那他就真的要尷尬死了。
最終,陳舟開啟了商業互吹的模式。
真要說對方都是值得尊敬的對手,倒也沒錯。
詹姆斯·梅納德丟番圖逼近中的成果,也的確足夠重要。
值得陳舟的一波商業互吹。
此外,還有一點,是陳舟覺得詹姆斯·梅納德有意思的地方。
詹姆斯·梅納德是出生在人文氣息濃厚的家庭氛圍裡的,可他偏偏對數學情有獨鍾。
在之後的學習中,也表現的有點“不合群”。
有媒體報道過,在一次物理考試中,規定如果不給計算過程,答案即使全對,也只有滿分的三分之一。
為了抗議,詹姆斯·梅納德所有的題目,都只寫了答案。
而這些答案,全對。
但是,他只拿了不到一半的分數。
不僅學習上如此,學術研究上,也是如此。
在面對那些讓人感興趣的問題時,詹姆斯·梅納德的第一反應都是“為什麼不試試?”
即使那些問題,在學術界看來難以解決。
但在他這裡,卻不是絆腳的理由。
當初在推進孿生素數猜想的證明時,詹姆斯·梅納德的導師,就曾警告過他:“我確信你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你沒必要全力以赴。”
但這恰恰與詹姆斯·梅納德“一不做,二不休”的人生信條相反。
所以,在面對導師的告誡,這位年輕叛逆的數學家,只是聳聳肩。
然後,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研究中。
最終的結果,顯然完全出乎了詹姆斯·梅納德導師的“預料”。
這就是陳舟覺得這位年輕數學家有意思的地方。
說起來,詹姆斯·梅納德和陳舟自己,也有一點像。
那就是,認準了的,制定好的計劃。
一定會嚴格的執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