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伴隨著鬧鐘的聲音,屬於陳舟的新的一天開始了。
快速下床,洗漱好,陳舟就去找楊依依,兩個人開始晨跑。
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主動學習習慣,是陳舟這麼長時間以來,最有益的收穫。
而習慣的養成和保持,也是自律的體現。
早餐吃完,楊依依詢問陳舟去不去聽,物理系一個教授的講座。
楊依依的導師,雷納·韋斯暫時還在華國呢,最早也是在這個月底才會回來。
所以,現在的楊依依,是極度自由的。
當然,對於楊依依來說,在導師回來之前的時間。
她是絕不可能荒廢的。
畢竟,在學習和研究這回事上。
楊依依從來也不比陳舟懈怠。
陳舟想了想,還是決定不去了。
剛制定好計劃的他,現在只想埋首於自己的計劃之中。
而且,從SLAC帶回來的實驗資料,也一直在吸引著陳舟。
現在的陳舟,只想儘快把和膠球有關的理論模型,給全部梳理一邊。
然後,好正式展開對資料的分析和處理。
聽到陳舟的回答,楊依依自然也沒強求。
學習上,陳舟和楊依依一直是互相尊重的狀態。
就這樣,兩個人在食堂門口分開了。
楊依依徑直去教學樓,準備搶個座位,聽一聽這位教授的講座。
而陳舟則回了宿舍。
“在1985年的時候,流管模型首次被應用於估算較輕膠球的質量……”
回到宿舍的陳舟,直接開始了對流管模型的研究。
事實上,強子的流管模型,也是起源於格點QCD理論的。
其中,夸克和流管是基本的自由度。
流管模型也從最初的,用於計算樸素夸克模型中的強子。
進而用於研究,由純規範場耦合而成的膠子球態。
只不過,這裡面的膠子場,被一種特別定義的流管所代替。
房間裡,時間悄然流逝。
只聽見筆尖和紙張摩擦的聲音。
一張張草稿紙,被水筆裡流出的墨水所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