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歐洲國家的媒體們,相對而言,就客觀了一些。
英國的《泰晤士報》在報道時,雖然也提及了陳舟和陶哲軒張億唐的比賽事件。
但報道的重心,還是在陳舟以及陳舟的論文身上。
對於陳舟,他們用了不可思議來形容。
對於陳舟的論文,則是引用了法爾廷斯三位審稿人的評價。
德國的《法拉克福彙報》在報道時,一方面客觀報道了事件的經過,對陳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另一方面,則是提到了德國年輕一代數學家的領軍人物,彼得·舒爾茨。
他們把陳舟和舒爾茨進行了比較。
舒爾茨同樣是一位天才數學家。
曾在未滿17歲時,就加入德國的IMO國家隊。
雖然第一次很可惜,大概是太緊張了,只拿了個銀牌。
但不服輸的他,隨後連續參加了3屆國際奧數競賽,並且3次斬獲奧數金牌。
當被問及原因時,舒爾茨的回答是:“因為這個比賽好玩啊!”
後來還是因為年齡大了,才被“趕出來”,去讀了大學。
那時,他已經20歲了。
雖然20歲才開始上大學,是比較落後了。
但是舒爾茨在波恩大學數學系,僅僅用了3個學期,便學完了本科。
緊接著,又用了2個學期,學完了研究生內容。
隨後,他繼續跟著碩士導師,完成了博士研究。
說起來,他的博士研究,同樣有趣。
在提前完成畢業論文後,就被導師嚴肅的找去,並表示:“你現在就可以博士畢業了!”
至於原因嘛……
他這篇論文,就不是一般博士生可以寫出來的。
這一年,舒爾茨也不過才24歲。
也就是說他從上大學,到博士畢業,只用了4年左右的時間。
而且他的博士論文,在發表之後,還在數學界引發了不小的轟動。
博士畢業之後,舒爾茨便成為了克雷數學研究所的研究生。
就是那個搞出七大千禧難題的克雷數學研究所。
此外,同一年。
舒爾茨的母校,也就是波恩大學,免去了教授資格考試,破格聘請舒爾茨為W3級的教授。
W3級是德國最高階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