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這種思路,陳舟再一次對冰雹猜想展開深入的研究。
經過了一番計算後,陳舟眉頭緊鎖。
他習慣性拿著筆在草稿紙上點著,腦海中不斷驗算著這個思路之下的計算。
再與草稿紙上的計算過程一一對照。
“這計算有問題,驗證不了這條思路的正確性……”
陳舟想著,手裡已經停下了點選草稿紙的筆,緩緩放下。
然後他拿起草稿紙,一把揉成了團。
一旦出錯,他剛才寫的內容,就是無價值的廢紙。
拿出一張新的草稿紙,陳舟並沒有急著再落筆,而是再經過謹慎的思考之後,才緩緩寫著一些細緻的計算公式。
他已經從最初找到思路的興奮中,冷靜了下來。
課題研究,或者說學術研究,往往不是一衝動就能成功的。
更多的還是,那冷靜之後,大腦中不斷運轉的思路與計算。
丘賽結束後一週,陳舟的熱度終於有了一絲下降的趨勢。
這會的陳舟,也迴歸到了自己習慣養成、物理刷書、冰雹猜想的三重奏中。
這也是陳舟喜歡的節奏。
因為這時的他,能明顯的感覺到自己在慢慢向好的方向轉變。
當然,除了冰雹猜想的研究。
陳舟發現他可能站錯了肩膀。
先前給他開啟那條思路的文獻,顯然並不像牛頓大佬所站的肩膀那麼牢靠。
在陳舟研究了好幾天後發現,這個解題思路在邏輯上無法自洽。
通俗點說,也就是按照這種方法一直證明下去,最終無法自圓其說。
這是很尷尬的事……
在放棄了這個思路之後,陳舟便翻了翻錯題集。
只覺得更尷尬了。
錯題集增加了十幾頁!
就連他自認為沒有絲毫問題的計算,也全部出現在了錯題集上。
陳舟心中默默嘆息,他突然覺得丘老先生的那句話,其實並不是在誇讚他。
因為順序不對。
沒有清晰的思路,沒有縝密的邏輯,那再嚴謹的計算,也只是徒勞。
就在陳舟打算再下載一部分文獻,繼續查閱,找找穩定可靠的肩膀時,他的手機響起起來。
陳舟拿起來看了一眼,微微有些奇怪,該恭喜的話不都說過了麼?這會找自己會有什麼事呢?
看了眼身旁正沉浸在知識海洋的楊依依,陳舟起身,悄悄的走出了圖書館。
這會的電話已經結束通話了,陳舟便準備回撥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