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陳舟應了一聲,不再說話。
既然沈靖和方結明那邊已經跟上的話,那下午就先從p型摻雜的試錯開始吧。
把n型摻雜和共摻雜的問題,暫時擱置一下。
錯題集上,關於p型摻雜實驗理論研究的內容,已經經歷過一波拋物線的走向。
上午,在陳舟剛開始入手研究p型摻雜問題時,錯題集上是刷刷刷的堪比印刷機一般。
就把陳舟看過的內容全部印了上去,直至到達一個波峰。
後來,隨著陳舟對問題研究的深入,錯題集上記錄的內容開始發生了改變。
有些舊內容被新內容覆蓋,有些內容則是完全消失。
舊內容被新內容覆蓋,則意味著研究方向的清晰。
而消失的內容,則代表著陳舟已經解決了相應的問題。
現在,錯題集上即將再次上演一波拋物線走向。
“金剛石襯底的晶面選擇……”
“反應壓力、溫度……”
“硼源的摻雜濃度……”
結合四十三所已經完成的10組實驗資料,陳舟開始p型摻雜實驗的試錯。
一個小時後,陳舟拿出一張新的草稿紙,在草稿紙上寫下一系列的實驗引數。
然後起身走到沈靖身旁,把草稿紙甩給了沈靖。
沈靖拿到草稿紙後,微微一愣,旋即開始和方結明溝通,進行模型分析。
陳舟則再次回到座位坐好。
接下來,該輪到n型摻雜和共摻雜的問題了。
n型摻雜和共摻雜的問題,相比於p型摻雜,則要難上許多。
“第一次實現金剛石n型摻雜是在(111)面金剛石襯底上進行的,而且樣品在很寬的溫度範圍內都表現了n型半導體傳到特性……”
“在溫度500K時,霍爾遷移率在23cm??/(V·s)……”
“但是,相對於(111)面單晶金剛石襯底表面拋光難、缺陷多、尺寸小來說,(100)面取向襯底表面具有原子級的平整程度,缺陷小,外延膜質量也優於(111)面襯底金剛石……”
“可這也並不是絕對的,而且晶面的問題,也不是最為關鍵的因素……”
想到這,陳舟手中的筆停了下來,習慣性的在草稿紙上點著點。
這是陳舟思路受阻時的表現。
“再梳理一遍文獻資料……”
這樣想著的陳舟,放下了手中的筆,將目光再次移向電腦螢幕。
手中滑鼠的滾輪不斷滑動,螢幕上的內容也在不斷變化。
但陳舟的眼睛卻一眨都不眨。
這些內容,他已經過了一遍了。
現在再看,只是尋找自己有沒有漏掉的地方。
好給自己受阻的思路,開啟一個缺口。
“磷的摻雜濃度?”
“電子散射機制?”
“不是這部分的內容……”
“……1.7eV?”
“怎麼把這個資料忘了!”
看到這個內容時,陳舟的雙眼瞬間明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