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點整,實驗正式開始。
實驗將分為三個步驟進行。
分別是發生器的短路試驗和開路試驗,將測量出短路電流和開路電壓。
發生器到傳輸線到假負載電阻的假負載實驗,將測量出發生器和假負載電阻上的電壓。
發生器到傳輸線,再到二極體聯試的出束實驗,將測量出二極體典型的電壓和電流。
而這些資料的測量,將透過特定的引數測量裝置進行。
實驗進行的很快,資料的反饋也很及時。
隨著開關的閉合,最後一步的出束實驗開始。
充能完成的磁脈衝發生器開始透過雙形成線對二極體進行放電,形成強脈衝粒子束。
陳舟這時也終於知道了這次實驗採用的二極體,叫做陽極杆箍縮聚焦二極體。
這時一種同軸二極體,是從早起閃光X射線機採用的圓錐形陽極反射靶聚焦結構發展起來的。
陽極杆箍縮聚焦二極體的結構是利用一個薄環形的陰極圍繞著一個小直徑的陽極杆,並且這根陽極杆逐漸變細延伸,超出陰極平面一段距離。
在這種二極體中,徑向陰極發射的電子在束流自磁場的作用下便回箍縮,向錐體下游聚焦,最終轟擊重金屬構成的陽極尖端,從而產生韌致輻射X射線。
然後,這些X射線發射自削尖成針狀的陽極末端,能夠形成點源狀的X射線。
這種二極體的優點就是形成的焦斑小,而且穩定,並且結構簡單。
陳舟估計這也是楊院長他們選擇陽極杆箍縮聚焦二極體的原因。
再聯絡彭佳剛才沒說完的話,後續估計還有不少次其它二極體的實驗。
陳舟仔細觀察著反饋回來的各項測量資料。
他在這個課題組的最大意義,應該就是把這些資料中最大的價值,發掘出來。
透過對資料的分析,才能完成實驗的最佳化。
如何獲得小焦點,形狀和位置穩定的強流束,如何獲得大面積,均勻性好的電子束或離子束,都需要從實驗資料中去發掘。
特別是強箍縮二極體的研究,如何朝>10MV的高電壓,<1mm的小焦點,1m處產生1000R照射量的高亮度,以及多脈衝和多幅的方向走,也都在實驗的資料中。
實驗很快便結束了。
在實驗資料整理完善後,楊院長便宣佈了這次實驗的結束,並安排了下一次實驗的準備工作。
陳舟微微有些感慨,這實驗確實有些費心費神。
“陳舟,實驗資料,幾天能處理好?”楊院長這時轉頭看向陳舟,出聲問道。
陳舟略微遲疑了一下,然後說道:“兩天吧。”
現在的他暫時並不急於再開始數學課題,所以可以把時間都安排在這個課題上。
聽到陳舟的話,林孝恩幾人互相看了看,心裡都覺得這小子是不是沒處理過實驗資料,這就兩天?
本來,他們是反對楊院長把處理資料的任務完全交給一個本科生的,但是楊院長卻為陳舟打了包票。
他們也就不好再多說什麼了。
只是,陳舟這會誇下海口,又讓他們有些不放心了。
然而楊院長卻說道:“行,兩天後你把資料結果分別發給我和彭佳。”
陳舟點點頭。
楊院長又把楊依依安排在了實驗室,跟著彭佳。
和陳舟不同,楊依依是純正的物理系學生,楊院長對她的期望,也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