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損失...那肯定是避免不了的。
只是蘇丹想要把損失降到最小。
至於他撥給僧格的那五萬人,就是殿後的最好人選。
蘇丹當時也是多留了一個心眼的。
他給到僧格的基本都不是奧斯曼軍隊的精銳,而是從附近一些藩屬國、小部落中抽調的雜牌軍。
這些雜牌軍即便全部死完了,蘇丹也不會有任何的心疼。
反正這些不是奧斯曼本族的精銳。
從各個部落抽調來的人基本上都是炮灰,用來填壕的。
他們早死晚死都是死。
所以在伊茲罕馬的建議下,蘇丹把一應事宜給各級軍官交代妥當之後,毫不猶豫的就踏上了返程的腳步。
於是乎,一場御駕親征變得滑稽不堪。
蘇丹也是把他的胸無點墨表現的淋漓盡致。
但是在奧斯曼國內他的統治應該還是很穩固的,只是經此一戰他怕是要好好考慮下擴張的事宜了。
尤其是對上明軍這樣的硬骨頭,他真的是佔不到一點便宜啊。
...
...
一切的一切都在僧格的計劃之中進行。
有時候他甚至覺得自己是那麼的了不起,能夠算到明軍的一舉一動。
而明軍上下就像是一幫傻子一樣,完全沒有意識到發生的這一切。
好,真的很好。
僧格從五萬大軍中抽調出了五千人作為誘餌。
按照他的計劃,這五千人是要正面進入明軍的包圍圈埋伏圈的。
換句話說這五千人就是炮灰。
一將功成萬骨枯,僧格並不覺得他的決定有何冷血。
為了吸引明軍的注意力,從而最終擊敗明軍,死上五千人算的了什麼?
只要能夠最終擊敗明軍,他就是奧斯曼的英雄。
僧格深知如今他要想復國,必須要藉助奧斯曼的兵力。
只有把奧斯曼蘇丹舔的舒舒服服,他才能夠允許僧格去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