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雙方都爽利,不會有絲毫的尷尬。
而且文臣有文臣的優勢,以鄭經的資質只要肯下功夫努力學習,應該是有機會身處高位的。
能不能入閣朱由榔不敢說,但混個大小九卿問題應該不大。
如今李定國、李來亨等人尚未班師回朝,鄭成功卡在這個時間節點上表態,確實是有搶先一步的意思。
朱由榔仔細想了想,覺得這倒是一步妙棋。
不管別人怎麼樣,鄭成功先做了,在朱由榔的心目中他的形象就會更好一些。
人都是先入為主的。即便之後李定國、李來亨等人也紛紛效仿,將自家子侄送到朝中為官,那最多也只能算是跟風鄭成功。
妙,真是妙啊。
“忠王能有如此想法,朕心甚慰。”
朱由榔也是明人不說暗話,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只是忠王世子畢竟是貴戚,前往禮部就職會不會委屈了些?”
“陛下,年輕人就該讓他們多磨鍊些。犬子論做官能力還差了不少,臣還擔心他德不配位呢。”
哈哈,這個鄭成功真是有意思,連德不配位這種事情都說出來了。
其實鄭經論能力是肯定夠的,無非差的就是一些經驗。
但經驗這個東西是可以積累的嘛,只要鄭經有心,朱由榔覺得最多半年就夠練出來。
“這一點忠王不必擔心,朕會吩咐下去,命禮部堂官對他多加照拂的。”
“臣多謝陛下隆恩。”
鄭成功連忙拱手致謝道。
其實都不用朱由榔多說,堂堂忠王世子,有哪個會不賣面子的。
只要鄭經本人不是表現的太拉跨,應該問題都不大。
“陛下,對遼東有何打算?”
鄭成功見鄭經這件事已經了了,話鋒陡然一轉道。
“遼東...”
朱由榔嘆了一聲道:“在來京師的路上朕一直在考慮遼東的問題。朕覺得遼東的問題可能比朕想象中還要複雜一些。”
朱由榔稍頓了頓,繼而接道:“東虜雖然棄守京畿退出關去,但是主力並未受到折損。朕要真想攻打,怕是要頂著不少的壓力。”
朱由榔和聲道:“自古以來遼東便難攻打。朕仔細想了想,原因無外乎有二。其一是地廣人稀,其二是氣候惡劣。”
“地廣人稀就需要從關內調集軍隊甚至是百姓。調集軍隊是為了駐守,調百姓是為了開墾荒地來種糧食。畢竟不可能完全依靠朝廷來撥糧食,遼東軍墾勢在必行。”
“而這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至少也要數年。除非朝廷有把握能夠畢其功於一役,否則就是薩爾滸的下場。”
提起薩爾滸,可謂是朱由榔心中的痛。
明明佔據了絕對優勢,就是給浪輸了,這可怎麼說理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