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王,陛下祭太廟自然會有禮部的官員去操持,我們擔心什麼啊。”
“傻孩子!”
鄭成功搖了搖頭道:“為父手握重兵,雖說在北伐的過程中立下不小的功勞,但天下評定後勢必會引起天子的猜忌。這是歷朝歷代都證明的事情。權臣要想得到善終,要麼得學會自汙,要麼得學會放權。”
“父王的意思是?”
“為父自然會放權,但僅僅如此怕還是不夠。只要你在軍中天子勢必不會心安啊。咱們父子要放權就都放權,離著軍隊遠遠的。”
鄭成功嘆了一聲,頓了頓道:“為父可以當個閒散王爺聊度餘生,但你畢竟還年輕,為父不忍看你荒廢了大好時光。所以這次陛下進京,為父便是豁出去這張老臉,也會為你求一個禮部的官職噹噹。”
“為什麼一定要是禮部?”
“傻孩子,為父就知道你會這麼問。若論六部之中的重要性,肯定以吏部為尊。吏部尚書又叫天官,是為百官之首,吏部又掌握官員任免考評,討好他的人不計其數。可你有沒有想過,身處吏部便是等於身處輿論漩渦之中,稍一不留神就會身敗名裂。即便謹小慎微,別人背地裡也指不定會朝你吐吐沫,戳你的脊樑骨。”
鄭成功很認真的講解道:“所以吏部你是一定不能去的,以你那直腸子去了吏部非得碰的頭破血流。”
知子莫若父,鄭成功對鄭經實在是太瞭解了,毫不猶豫的點破到。
“除了吏部,就是戶部最重要了。戶部管錢,是朝廷的錢袋子,非心腹不能居之。為父也想過讓你去戶部,但你要知道戶部也是紛擾最多的一個地方。去了戶部,很難保持出淤泥而不染,與其被人浸染同化,還不如根本就不進這個大染缸。”
鄭成功畢竟是國子監出身,對於清廉還是看的比較重的。
倒不是他不信任鄭經,而是覺得沒必要冒這個險。
“除了吏部、戶部。其他幾個部門都差不多。別看兵部、刑部是實權衙門,但戾氣沾的太重,為父不希望你去。剩下的就是工部和禮部了。兩者雖然都是清閒衙門,可地位卻是大不一樣。或者說工部是清閒,禮部是清貴。”
“這個兒子知道,大明有不少閣老都是從禮部出來的。”
鄭經找到機會插話道。
“你啊,倒是個鬼機靈。”
鄭成功點了點鄭經道:“其實呢,為父也是存了這個心思。禮部清貴,但禮部出身的官員將來沒有混的差的。以你的資歷和為父的影響力,要想保你將來入閣也不是沒有可能,但前提是你得爭氣考個功名。”
大明官制又分蔭官和科舉入仕。
前者靠的是老子,後者靠的是才學。
以鄭成功的身份,要想給鄭經在禮部討要一個廕庇官自然是動動嘴皮子就行的。
但要真相混到高位,沒有科舉出身的不可能的。
鄭經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可他疑惑道:“如果父王真的希望我走科舉這條路,又何必讓我現在就去禮部任職呢。本朝可從未有過先做廕庇官,再考科舉的先例啊。”
鄭經這話說的不假,能混廕庇官的多半是紈絝子弟,有幾個願意再去考科舉的?
換句話說能夠躺著賺錢,為啥還要努力呢?這不是跟自己找罪受嗎?
“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何況為父覺得這最多隻能說是慣例,還不能說是規矩。”
鄭成功的態度卻似乎很堅決,他稍頓了頓道:“經兒,別的事情你不用去想,只要按照為父說的去做就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