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道“且說。”
“派出文官隨都護府的將領一同前去,教化吐谷渾人,讓他們說關中話,唱關中的歌謠。”
房玄齡又道“教化一策需要長時間教導,少則三五年,多則六七年才會有成效。”
長孫無忌道“殿下至今還在認為教化方略很重要。”
李承乾坐在兩人中間,又道“如果教化上不統一,他們早晚還會作亂,如果身份上能夠獲得認同,那麼他們也是唐人,他們亦是天可汗的子民。”
言至此處,房玄齡與長孫無忌都沉默了,倆人都不講話了。
惹得李承乾撓了撓頭,也不知是哪裡說錯了,大概是莽撞了?還是太超前了?
乾脆自己也保持沉默。
有太監送來了奏疏道“房相,這是陛下讓老奴送來的。”
房玄齡點頭接過旨意,示意這個太監可以離開了。
李承乾側目也看著,所言的無非是九成宮又被水淹了,陛下如果來年要去九成宮避暑的話,要修繕宮殿。
歷史上九成宮被淹次數很多,本來九成宮又叫仁壽宮,本來是給隋朝皇帝避暑的,隋文帝甚至最後都死在九成宮。
現在要修繕九成宮,多半又要不少錢,而且就算是修繕了,父皇要去九成宮避暑,更是耗費錢糧無度
就在今年父皇去驪山秋獵,費何止三萬貫,這還沒算糧草的。
房玄齡又將交給一個文官,叮囑道“讓工部安排人看看,是否能夠抽調人手。”
“喏。”
李承乾還坐在原地,看到房相直了直後背,看了看四下,從一旁拿起一張胡凳,再往胡凳上放了幾卷看似無用的卷宗,一根布固定住。
一旁的小吏看了眼,太子殿下端坐在角落,也不知道在做什麼,也不敢多問。
做好這些,李承乾將墊了卷宗的胡凳放在房相的後背與椅子中間,道“老師,這樣會舒服一些嗎?”
房玄齡往後靠了靠,感受後背有東西墊著,點頭道“舒服多了。”
長孫無忌也敲了敲後腰,當即有眼尖的文吏學著太子殿下,有樣學樣。
有了別人所做的靠墊,長孫無忌的臉色依舊冷峻,他整理好一堆卷宗放在一旁的小桌上,“這些奏章都是關於吐谷渾的,殿下可以翻閱看看。”
原來剛說起吐谷渾的問題,舅舅早就在整理相關的卷宗。
李承乾換了一旁的座位,這個座位離舅舅近了一些,離房相遠了一些。
開啟一幅地圖,一眼便能看到吐谷渾的地理位置,處於高昌的東面,祁連山的西面,都城伏俟城在青海邊上。
這是一片很好的草場,也是上好的養馬場。
起初吐谷渾只不過是個小部落,而且當時正處於南北兩朝的混亂時期,吐谷渾王一度受到北魏朝的冊封,再之後又與前隋和親,有一段時間吐谷渾與中原還是有友好時期。
只不過後來伏允的哥哥死了,伏允就即位,不僅如此,還依舊與他兄長所娶的公主為妻。
對於教化之策,大唐還是很保守的。
其實中原的文化很強大,如此強大的文化留著不用實在是太可惜。
大唐自然是愛好和平的,除非你實在是太礙眼了。
譬如現在的吐谷渾王就是個很好的合作伙伴,他願意將吐谷渾的領土交給大唐來治理。
既然是受人所託,就要盡心盡力。
李承乾書寫著,大唐與吐谷渾人深化友誼發展,保留吐谷渾原本習俗在此基礎上記錄在冊編撰成史,杜絕原有的不良習俗,並且為了大唐天可汗光輝下與吐谷渾子民的共同願景,加強溝通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