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白問的是霍弋和趙廣。
諸葛喬與鄧良聞言,相視一笑,鄧良輕聲解釋道:“賢弟久遊海外,不知這世家的規矩,今日是家宴,宴請的主客是馬參軍,赴邀的都是世家長輩。像你我這等小輩,都是因為有伯松相邀,才得以赴會的。伯松邀我是因為愚兄家父出訪東吳之事,邀你是因為你的家兄張溫,其他無干之人哪敢亂請。”
原來如此,張白恍然大悟。
說了半天,原來還是與吳蜀結盟之事有關。這就對了,要說諸葛喬之所以看重自己,其實也有這層關係。
如果張白能在吳蜀結盟的大事中起到作用,那推薦張白的諸葛喬,在諸葛亮心中必然加重了分量。這且不說,在百官心中,諸葛喬作為丞相繼承人的位置也將更加穩固。
當然這只是一個小細節,諸葛喬看重張白,更重要的還是因為張白的江東世家地位。世家的支援,尤其是中原世家大族的支援,這才是蜀國此時最為缺乏的。
張白環顧四周,周圍的人沒一個認識的。這些人大多數中年以上,年輕人沒幾個。
自己這邊年輕的,除了他們這三個,還有兩名稍稍年輕些的。大約三十歲不到一點的樣子,這兩人不像諸葛喬等人縮在後排,而是大大咧咧,理所當然地坐在前排。
這兩人一個長得魁梧,舉手投足一副武將模樣。另一個卻病歪歪的,手肘伏在桌案上,似乎是用來撐著身體。兩人坐在一起,卻互相沒有太多交流。
對面賓客中,前排都是老臣,後面一排倒有三個年輕人,坐在一起,也是輕聲細語彼此十分熟絡。這幾個都是士人模樣,一看就像世家子弟。
“諸君!”忽然一個童稚的聲音響起,是書童的聲音:“丞相到!”
所有人立刻離案起身,眼看著廳後頭轉出兩個中年人,其中一人先行。他眉眼淡定,行動從容,身材瘦長高過普通人,一塊葛布頭巾包著髮髻,身披鶴氅,手持羽扇,這一看就是諸葛亮。
張白還想看仔細些,卻不行了,因為他身材矮小,前排眾人站起來他就什麼都看不見。
只聽見一個聲音清亮:“諸位,今日群賢畢至,迎接馬參軍從南中還朝。幼常久居越嶲太守任上,日夜辛勞,攜來南方軍情,吾等正可共謀之。”
另一個聲音此時介面,朗聲道:“幼常蒙陛下和丞相器重,諸位高抬。南中乃我漢心腹之大患,為君謀何敢不忠,此乃我輩應有之分。”這一聽應該是馬謖。
席間眾人紛紛讚賞馬參軍勞苦功高,在諸葛亮請坐聲中,又漸次落座。
張白這才看到馬謖的樣子,見他身材中等,長髯尖須八字濃胡,頭戴遠遊冠,中間配一款羊脂白玉,身著黑色長袍,正向座上賓朋中的好友團團作揖,一臉得色。
宴會很快開始了,宴中有人奏樂助興,也有些歌舞,但是也不冗長。眾人歡笑過後,便有人趁著敬酒的時機,提到了南中的戰略問題,漸漸便有了爭議。
所謂爭議,就是覺得南中過於遙遠,糧草軍需運輸不便,怕勞師遠征得不償失。
諸葛亮沒有開口,只是微笑著聽每個人講述自己的道理,反倒是馬謖立刻便與人爭執起來。
這種朝堂爭議,即使對於諸葛喬、鄧良等世家子弟來說,也並不是天天可以聽到的,此時專心致志,如聞大道。
張白卻對這些沒一點興趣,他是穿越來的,南中之戰是箭在弦上,根本不可能停下來的。除非吳蜀結盟失敗,孫權聯合曹丕一起搞蜀國,只有在那種形勢下,南中之戰的謀劃才有可能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