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故事改編:
我沒有嫁給20歲想要嫁的那個人
公眾號:願望博物館
 一
微博最近有一個很熱的話題“分享一下你們和平分手的經歷”,評論區有不少人@了我。
我確實有這個資格和經驗來回答問題,畢竟當初分手那叫一個體面,沒有出軌,沒有撕逼,兩個人平平靜靜的吃完最後一頓飯,相視一笑。
然後一起坐在沙發上談論近況和未來的規劃,談著談著彼此發現,好像分開對兩個人來說要更好。
看著評論區各式各樣的“和平分手案例”,我有些恍惚,突然意識到我和謝知非分手已經兩年了。
..........................................................................................................................................................................
 二
分手後我去了上海,他仍留在北京。聯絡方式倒是沒有刪,但聊的很少。
加之兩人又沒什麼共同好友,實在是難以有交集。
謝知非是一個從來都不發動態的人,為此,我沒少問他,儘管他再三解釋”我只是單純覺得沒什麼好發的”,但我依然不信。
其實不是沒見過從來不發動態的男生,只是這個人不應該是謝知非。
甚至我還專門為這個點寫了一篇文章,那是我第一篇閱讀量破十萬的文章。
一舉讓一個籍籍無名的自娛自樂的地方,變成了一個可以獲得收益的公眾號。
謝知非那時總會半開玩笑的說他是我事業的小福星,儘管我會義正言辭的反駁,但還是不得不承認他說的不假。
我公眾號前期的運營基本上都是在分享和謝知非的日常生活,後來確定公眾號的方向後,就把曬日常轉移到了微博,直白的說,我和謝知非的戀愛日常吸引並固定了我的第一批讀者和粉絲。
為我後來選擇自由行業奠定了厚實的基礎,所以當我和謝知非分手之後,我也第一時間告訴了我的讀者。
“我們之所以分開,因為我們只是相互欣賞,但是我們並沒有互相需要,我們兩個極其獨立的人,能在所有情景裡獨自美麗的人,並被這種相似的人深深吸引,卻確實沒辦法互相需要。”
當初分手之後草草發了這篇微博告知了一下粉絲,評論是一直都來不及也不敢看的。
評論數不少,被頂在最前面的是:“我以前一直以為談戀愛就是合得來互相尊重的基礎上互相喜歡,直到現在才發現,就算是這樣,不需要彼此,才是最讓我心疼的。”
看到這個評論,我的眼淚嘩嘩掉下來。
怎麼收也收不住,好像一下子要把我這兩年本該流的眼淚全部補償回去、
其實我說謊了,我們並非是不需要彼此,而是我單方面的不需要他。
也許是某一天,我突然悲哀的發現我想要的未來,好像完全不需要謝知非的
參與。
也許是一直以來我單純的抗拒向別人表達需要,哪怕是最親密的人,畢竟這對我而言是一件充滿羞恥感的事情。
..........................................................................................................................................................................
 三
謝知非學的是計算機,作為一個準程式“猿”,他並沒有像人們腦海裡固化的程式設計師那樣內向,沉默,死宅。
相反地,我覺得他很開朗,話多,偶
爾還有點毒舌。
他興趣廣泛,遊戲和閱讀均有涉及,話劇和音樂也頗有了解,他看過不少我看過的書,和我一樣喜歡著方大同。
總的來說,他符合了我對男朋友大部分想象,如果說還有什麼遺憾的點,那就是他不會打籃球,也不太愛運動。
可令人意外的是,我和謝知非初次“槓”上恰恰是在籃球場。
那正是一年一度的校園籃球杯,新聞學院雖然在男子運動上拿不出手,但在氣勢上不能輸!
我們就算打的不怎麼樣,也要營造一個我們很牛逼的氛圍。
第一場比賽就對上了奪冠熱門的計算機學院,實力差距實在太大,下半場開始比分就遠遠的被甩在了最後,幾乎沒有翻盤的機會。
場上卻沒有絲毫懈怠,反而有一股濃濃的火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