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由於慈善機制不透明,很多身價頗高的慈善家,總是“捐少報多”,甚至是光說不練,大搞一把慈善秀。這種“嘴巴上的慈善”,實際上是因為慈善機制不公開不透明的“衍生產品”,也說明了現行慈善機制應加快革新的步伐,提高透明度,面向公眾。
慈善事業的公開透明運作,既是維護慈善機構公信力、遏制慈善腐敗行為的利器,也是繞開慈善表演家、保護真正搞慈善的愛心人士的最好辦法。
最近,在一片質疑聲中,某位慈善家因為“少捐多報”被曝光,黯然落選中國慈善排行榜。知情人士透露,這件事與其今日的捐款數額爭議有關。
儘管一個榜單算不了什麼,但是“有口無實”的慈善,畢竟會引起人們的質疑,甚至直接把那些人推上了道德的審判臺。
如果真心搞慈善,輿論是不會進行惡意的評判的。以往很多影視明星,就因為各種捐款等慈善事業的疏忽,被人指責其背後的慈善動機,質疑其行為背後的原因。這裡有一個關鍵問題是,捐款數額並不公開透明,很容易授人以柄。況且,有些企業家在慈善活動中往往“口惠而實不至”,在公開場合叫得震天地響,事後卻不兌現承諾。這種慈善表演家,給慈善事業帶來了很壞的影響。所以,把善行放在陽光下打量,不僅是對慈善事業負責,也是對慈善人士負責。也只有這樣,才能堵住那些慈善表演家的嘴。
批評和質疑不僅是溝通的一種方式,也是形成良性和平等對話的一個前提。試想,一個人或一個組織不允許人家批評或質疑,這樣的人或組織又具有多少可信度?
從這個角度看,各種慈善家,更有必要真誠對待質疑,藉此機會讓公眾瞭解其本人在慈善事業上所做的努力。最好不要總是高調提倡“慈善”,說是“捐了錢不說出來心裡會難受”。既然“高調行善”,更應該面對公眾質疑,說清自己做了哪些慈善事業,捐了多少錢,最後落實了多少。
為了保證相關調查的公正與客觀,避免對慈善事業和愛心人士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還要看到一點,向社會公開捐款數額未必是慈善人士的義務,卻是相關慈善機構的必要責任。很多慈善傢俱體捐款數額成迷,一些企業家搞“嘴巴慈善”,很大程度上恰是因為慈善機構的不透明運作所造成。如果慈善機構定期向社會公開捐款數額及用途,就算有人想誇大捐款數額,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因此,慈善事業不透明運作,正是其機制上的弊端和癥結所在。
另外,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獲得了2010年度“中國首善”的稱號。據說,其2010年捐贈到賬總額達102828.96萬元。不過,曹德旺的慈善方式和別人不一樣,被稱為“最苛刻的慈善家”。這是由於,曹德旺並非無條件捐獻,他在捐款的同時還向慈善機構提出許多要求。例如,他要求相關慈善機構必須在限定時間內將善款發放到位,差錯率不得超過1%,管理費不得超過3%,否則將進行“索賠”。
當前我國的慈善事業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一定社會的經濟狀況。
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各界參與社會福利救濟,改變了由過去**實行福利式的全包攬,逐步向依賴社會民間力量為主的形式過渡。慈善事業成為社會保障體系的有效補充,成為調節社會財富進行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形式,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在**和民間的共同努力下,至今,慈善思想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慈善事業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慈善意識得到普及,民間慈善事業得到極大的重視,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逐漸得以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