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某種程度上,公眾越是節儉,降低消費,增加儲蓄,就越會導致整體社會收入的減少。因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費與儲蓄成反方向變動,即消費增加,儲蓄就會減少,消費減少,則儲蓄就會增加。
在18世紀的歐洲,曾經流行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一群蜜蜂為了追求奢華的生活而大肆揮霍,結果,這個蜂群居然很快興旺發達起來。後來,由於換了蜂王,這群蜜蜂改變了習慣,放棄了奢侈的生活,轉而崇尚節儉,結果卻導致了整個蜜蜂社會的衰敗,最終淪落到被敵人打敗而逃散的命運。
這個故事所說的是“節儉的邏輯”,在經濟學上被稱為“節儉悖論”。它所宣揚的“浪費有功”的潮流風氣,在當時受到了嚴厲的指責,這部作品在當時被法庭判為“有礙公眾視聽的敗類作品”,被認為是敗壞社會風氣的肇始。然而在200多年之後,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從中受到啟發,提出了“節儉悖論”。
如何解讀這個悖論呢?眾所周知,節儉是一種美德。從理論上講,節儉是個人積累財富最常用的方式。從微觀上分析,某個家庭勤儉持家,減少浪費,增加儲蓄,往往可以致富。
然而,熟悉西方經濟學的人們都知道,根據凱恩斯主義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同方向變動,儲蓄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反方向變動。但根據儲蓄變動引起國民收入反方向變動的理論,增加儲蓄會減少國民收入,使經濟衰退,是惡的;而減少儲蓄會增加國民收入,使經濟繁榮,是好的。
實際上,這裡蘊涵著一個矛盾:在某種程度上,公眾越是節儉,降低消費,增加儲蓄,就越會導致整體社會收入的減少。因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費與儲蓄成反方向變動,即消費增加,儲蓄就會減少,消費減少,則儲蓄就會增加。
所以,儲蓄與國民收入呈現反方向變動,儲蓄增加國民收入就減少,儲蓄減少國民收入就增加。
根據這種看法,增加消費減少儲蓄會透過增加總需求而引起國民收入增加,就會促進經濟繁榮;反之,就會導致經濟蕭條。由此可以得出一個蘊涵邏輯矛盾的推論:節制消費增加儲蓄會增加個人財富,但會減少國民收入引起蕭條。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個人積累財富的一種方式。如果某個家庭能勤儉持家,減少浪費,增加儲蓄,那麼這個家庭往往可以致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節儉就是增加儲蓄,減少消費和投資。
其實這只是一般情況,凡事都有例外,從個人理財角度來說,儲蓄也未必就是最好的致富途徑。我們透過下面的故事來理解。
從前,有一個惜金如命的財主,他把自己的金子埋在花園裡的一棵大樹下面,每隔幾天就要挖出來,自我陶醉一番。突然有一天,有人發現了他的秘密,就把他藏在樹下的金子給偷走了,為此,財主痛不欲生。後來他的鄰居們來看他,當了解事情的經過後,他們就問他:“你從沒花過這些金子嗎?”
“沒有,節儉是我們家的傳統,我每次只是看看而已。”他回答。鄰居們聽了,就哈哈大笑起來,並對他說:“按你這種對待金子的做法,有和沒有金子對你來說都是一樣的啊!如果你還是感到難受的話,就在大樹底下再埋一些石頭,把它們當作金子收藏起來好了。”鄰居們說完就走了,只剩下財主呆若木雞地站在樹下,想著那些被偷走的金子。
與其把金子提心吊膽地藏起來,還不如用他來生財,去獲得更多的財富。藏匿和閒置財富就等於浪費,用現代的理財觀念來看,財主這樣的“節儉”的確稱得上是“現代的罪惡”。
但還有點需要說明的是,不提倡節儉,並不代表我們要過度奢侈,過度超前消費。
超前消費、高債消費模式雖然能讓人提早獲得消費品,但是其中也蘊涵了不容忽視的高風險因素。美國爆發次貸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就在於“超前消費”,“寅吃卯糧”,透支了經濟發展的潛力。在美國,超前消費很平常,無論是房子還是汽車,信用卡還是話費賬單,超前消費無處不在。
由於美國消費文化和美國金融機構對超前消費、高債消費模式的鼓勵和縱容,使得很多並沒足夠收入來償還貸款的低收入人士,也可以透過次級貸款而購買住房。所謂次級貸款,是指在美國向信用分數低、收入證明缺失、負債較重的人提供的住房貸款。這種做法導致的結果就是使得美國的次貸危機越吹越大,越演越烈。
從2004年開始到2006年的兩年之間,美聯儲的17次大幅度加息行為,終於刺破了這巨大、輝煌一時的次貸泡沫,美國房貸市場逐漸步入了衰退階段。
還款利率的大幅度上升和房價的下跌,使得美國的次貸市場違約率大幅度上升,而這對美國的次貸市場和大量投資次貸債務的投行和金融機構造成了致命打擊,2007年4月2日,美國第二大房貸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的破產事件,意味著次貸危機由此正式爆發了。一時之間,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華爾街,到處是一片人心惶惶、風聲鶴唳的可憐景象。
總之,若內需不足,商品賣不出去,企業經營狀況必然惡化,那就隨時有可能面臨失業或降薪的風險,就會導致經濟持續低迷。但不提倡過渡節儉,並不是盲目鼓吹消費,而是要符合中國居民的消費習慣和觀念。“滯後消費“或“超前消費”,都不是科學的消費觀,唯有堅持“適時消費”原則,使消費水平的增長和社會再生產提供的條件及其發展的客觀要求相符合,才能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