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主要有:從宏觀來看,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在擴大,這種發展的不平衡,必然使就業環境差異擴大化,大學生擇業的空間也就受到了相應的限制,結果必然導致就業的不均衡。從體制來看,高等院校擴大招生規模並沒有錯,但未能有效地調整教育體制、專業結構和突出能力培養,也直接妨礙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家庭與學生個人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業困難。
現在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了國家的一大難題。在許多人才招聘會我們都發現有人山人海的大學生在找工作。我們不禁要想:我國的大學生是不是太多了?
然而統計資料顯示,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平均水平在1997年即達61.1%,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為17.8%,而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到2002年只有15%,2005年也才上升到19%。
就我國具體情況而言,從2002年到2006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規模分別是19.5萬、26.9萬、32.8萬、37萬、40多萬人,5年間增長一倍多。根據教育部公佈的資料,從2000年至2005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分別是107萬、115萬、145萬、212萬、280萬、338萬,2006年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則達410萬。
從2000年首次超過100萬到2006年的410萬,6年間淨增300多萬畢業生,近三年來每年更是淨增70多萬。這也就是說我國大學生比例還不到總人口的10%,因而我國並沒有出現人才過剩的現象。
那麼為何會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呢?
從宏觀來看,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在擴大,這種發展的不平衡,必然使就業環境差異擴大化,大學生擇業的空間也就受到了相應的限制,結果必然導致就業的不均衡。從體制來看,高等院校擴大招生規模並沒有錯,但未能有效地調整教育體制、專業結構和突出能力培養,也直接妨礙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家庭與學生個人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業困難。大學生就業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理想與現實脫節。很多年輕人認為應該有一份待遇豐厚的固定工作,認為留在大城市、大單位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願放下架子、低姿態進入社會,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尋發展的機會。
我國大學生受精英教育模式的影響,不能擺正就業心態。從建國到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主義建設的人才奇缺。因此,大學生作為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人員,對於社會建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大多數都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
並且,在大學教育上,由於條件限制,只有少數人才能上大學,所以當時的教育模式可以說是精英教育的模式。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上的一般性工作崗位也需要人們具有高度專業化的知識和技能。這也促使大學教育面向更廣泛的社會人群,成為一種大眾教育的模式。
但是,精英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思維定勢,並沒有因為大眾教育模式的到來而退出歷史舞臺。對於當前的畢業生而言,往往是眼高手低,受那種大學生是“社會精英”的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多大學畢業生是不願意從基層工作幹起,更不願從事不能很快實現經濟效益基礎性工作,所以,大學生就業難現象和畢業生不能擺正就業心態有直接的關係。
有人把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表現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無業可就”。大學生就業是增量就業,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造成原有勞動力需求大幅減少,新增勞動力需求萎縮,終極導致就業崗位總增量相對減少。二是“有業難就”。大學生就業難不是因為就業機會(崗位)短缺,而是結構性缺陷,即畢業生素質和技能不能適應就業崗位的要求,導致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時,部門就業崗位無人就業。三是“資訊不暢”。即資訊不暢通、分歧錯誤稱造成的就業難。一方面很多企業、很多崗位需要大學畢業生,但不知道合適的畢業生在哪裡。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不知道哪裡有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四是“有業不就”。一些學生及家人觀念落後,“寧要城市一張床,不要鄉村一棟房”等思惟觀念終極導致大學生就業難。
那麼如何應對大學生就業難呢?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將是我們國家長期面臨的問題,為此黨和**在積極促進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上,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實施了一些重要的舉措,對大學生的就業以及創業給予了充分的鼓勵和支援。大學生更要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應對就業問題,克服在就業中遇到的種種難題。
首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出路在於加速高等教育改革與轉型。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偏離了“以人為本”,忽視了改革創新對高校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畢業生不符合社會需求是導致“就業難”的直接原因。高校執行機制改革是解決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龍頭和重心所在,是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體制缺陷是一切社會問題的深層根源。
其次,大學生作為就業的主體要調整心態,能上能下。面對工作崗位的時候,應該有一種理性的態度。要看看自己身上具備什麼樣的素質,能夠勝任什麼樣的工作,擺脫傳統精英教育思維模式的德影響。不要先在頭腦裡有類似這樣的想法:待遇低於幾千不幹,工作職業太基礎不幹。這樣的人,往往是眼高手低,缺少一種從小事做起的實幹精神。
大學畢業生應該在清醒認識自己能力的基礎上,從力所能及的工作崗位做起,逐步地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然後才能實現自己從基層工作崗位向上層工作崗位的發展;要腳踏實地,不要好高騖遠;要認識到基礎性工作的價值,並把它作為完善自身素質和能力的基地;不要消極地在工作崗位上無所事事,而是要立足於基層崗位,積極向上,使自己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在奮鬥和總結中過程中成長。只有這樣,才能破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