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人際交往的實質是什麼?就是利益交換,這和人要吃飯一樣簡單。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上,我們一定要拋開“個人利益就是所有”的陳舊觀念,當然你可以“利己”,但利己卻不一定非得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結成兄弟般的友誼,互相幫助、互相提攜,形成一種“互利”關係。
在美國農村,住著一個老頭,他決定讓兒子成為不平凡的人。於是,他找到美國當時的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對他說:“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給你的女兒找個物件。”洛克菲勒說:“對不起,我沒有時間考慮這件事情。”老頭說:“如果我給你女兒找的物件,也就是你未來的女婿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可以嗎?”洛克菲勒同意了。然後,老頭又找到了世界銀行總裁,對他說:“尊敬的總裁先生,你應該馬上任命一個副總裁!”總裁先生說:“不可能,這裡這麼多副總裁,我為什麼還要任命一個副總裁呢,而且必須馬上?”這個人說:“如果你任命的這個副總裁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呢?”世界銀行總裁爽快地答應了。
這個故事講的就是互利。人際交往的實質是什麼?就是利益交換,這和人要吃飯一樣簡單。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上,我們一定要拋開“個人利益就是所有”的陳舊觀念,當然你可以“利己”,但利己卻不一定非得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個人,你不完美,他不完美,但如果你們可以結合在―起,互相取長補短,就能取得意外的效果。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結成兄弟般的友誼,互相幫助、互相提攜,形成一種“互利”關係。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喜歡“互利”這個詞,很多人忌諱將利益和朋友聯絡起來,以為如果承認了利益是友誼的前提,就會被貼上“勢利”的標籤覺,彷彿人和人交朋友就是為了一個目的,假如某人對我沒用,那麼我就遠離這個人,這個人對我有用了,我才去親近他。其實人生中大部分朋友都是在謀取共同利益的過程中結交的,利益越一致,關係越深厚。儘管人與人之間有各種矛盾,但利益的凝聚力會使雙方去磨合、修復,自動尋求平衡。一個人,無論在作上、事業上還是愛情上,都離不開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利關係。
莊吉集團的創始人之一鄭元忠是改革開放初期溫州有名的“電器大王”,後來,他選擇了服裝業,成立了一家服裝公司,但卻一直沒有做出大成績。
一次偶然的機會,鄭元忠認識了同樣搞服裝的陳敏,兩人一談,相見恨晚。於是,兩人在商量後成立了溫州莊吉服裝有限公司。不久,吳邦東也加入其中。三人在公司各司其職,各有所長,被業界稱為“黃金三角”。
當時,對於誰當董事長的問題,三人都看得很開。按股份,鄭元忠是理所當然的董事長。但是,鄭元忠卻選擇讓陳敏來當董事長。正如他日後所說:“服裝該由懂服裝的人來做,陳敏是當時溫州服裝界數得著的少帥,又是服裝商會副會長,三個人中肯定他最行,而且也年輕。”
三人從一開始組合就達成一致:莊吉的權利在董事會,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裁負責制。公司絕對不安排任何人的家族成員。有一次,陳敏的侄子大學畢業後,想到莊吉來工作,被陳敏拒絕了。如今的莊吉,股權清晰,事事由董事會集體決策,已經創造了許多第一:全國第一家利用品牌做質押貸款的民營企業;溫州市第一家民辦服裝文化研究所等等。莊吉還與中國美院、杭州絲綢學院等多家科研單位合作,成功地把莊吉定位於高層次的服飾品牌。
這種合作的例子還有很多:
有個人和上帝討論天堂和地獄的問題。上帝對他說:“來吧!我讓你看看什麼是地獄。”
他們走進一個房間。一群人圍著一大鍋肉湯,但每個人看上去一臉餓相,瘦骨伶仃。他們每個人都有一隻可以夠到鍋裡的湯勺,但湯勺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還長,自己沒法把湯送進嘴裡。有肉湯喝不到肚子。只能望“湯”興嘆,無可奈何。
“來吧!我再讓你看看天堂。”上帝把這個人領到另一個房間。這裡的一切和剛才那個房間沒什麼不同,一鍋湯、一群人、一樣的長柄湯勺,但大家都身寬體胖,正在快樂地歌唱著幸福。
“為什麼?”這個人不解地問,“為什麼地獄的人喝不到肉湯,而天堂的人卻能喝到?”
上帝微笑著說:“很簡單,在這兒,他們都會喂別人。”
故事並不複雜,但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同樣的條件,同樣的裝置,為什麼一些人把它變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卻經營成了地獄?關鍵就在於,你是選擇互利還是隻關注自己的利益。
在人際交往中,因為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必須相互合作、相互利用,這樣才能成功。我們不必一味追求所謂的“沒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朋友”,也不必輕率地抱怨別人沒有“友情”。我們只需要坦率地承認:互利,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既要感情又要功利,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常規策略;需求平衡、利益均等,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必要條件。
在這個世界上,你可以沒有知己,但是一定要有很多互利的朋友。你們不一定在生活中很談得來,但是在生意上你們一定要有共同的利益。如果你想贏得朋友,那就必須在你們之間有種互利關係,這是穩固你們關係的一個根本。有了互利的朋友,你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