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世代商賈之家,偏偏喜文愛墨,入書院,習書12載,得夫子相教,未有大成,僅積寸墨。
少年意氣長,年少薄名揚,年少不知所謂,長思一舉成名天下知,滿腔抱負直欲出,胸中五氣欲得張,不得不發,不可不鳴。
入鄉試,獲縣甲,望雍城,科舉及第如探囊…”
慕容雅看著這極為秀美的簪花小楷,她輕聲讀道,很明顯,這是陳長興的信,前方一段是介紹他年少習文考科舉的事蹟。
陳長興魂飛魄散前最後一句話仍念念不忘自己書院弟子身份,可見少年書院之學對他的影響之深。
只是他少年成名,可謂天下皆知,科舉及第在他看來也是探囊取物一般,這樣一個大有登堂入室,光宗耀祖之望的人,又是什麼讓他放棄了詩書,選擇了商賈呢?
“看來我們如今能安然無恙的站在這裡,很可能也是託了書院的福啊”林俞奇感慨道,陳長興對他們先禮後兵,最後仍放他們一條生路,很大程度上應該與書院有關。
慕容雅繼續讀道“冬去春來,備試三月,吾邀友呼朋,共赴雍城殿試,一路遊學而上,見山寫詩,遇水賦詞,日遊名山,夜赴仙宴,可謂是人生得意。”
少年意氣,揮斥方遒,聊聊數語,可謂道盡了陳長興遊學赴試的意氣風發。
慕容雅繼續讀道:
“只是得意失意,禍福相依,家中老母,無病卻嗚忽而逝,小妹碧玉年華,三日亦去,三日之間雙親離世,吾修心不足,終是失了那胸中氣…
遍讀聖賢書,可有長生法?
有了執,就生了念,念生欲起,欲輕書重,這書就再也拿不起,念不透。
人生,也再也識不破,看不清。
唉,一念生,一生滅…
心念紛雜,心緒不平,無處放書…
罔顧夫子教導。
悲矣,悔矣!”
這陳長興也可謂是運途坎坷,原本天生之才,只等殿試一鳴驚人,不料命運弄人,母死妹亡,讓他再難靜心讀書,真是可悲可嘆…
“心灰意冷歸家去,滿腔心緒慕長生,自那以後,吾棄文從商,小有所成,災荒之年,振粥施糧,扶危救困,終未敢忘先生教導,不敢忘學生之責。
只是心結已結,難分難解,吾長年尋仙望友,煉道修仙,欲尋那長生之法,卻是遍尋不得。
那一年,豐安大疫,後天旱六月,顆粒無收,餓殍遍野,路有殘骨,死者不知其數。
吾乃豐安糧商,收民千人入莊,振糧萬旦濟荒。
一日,天龍翻身,地動山搖,莊內一石沉地,難民陷落,吾發人救援,遂發現此地下密道,道內符文遍地,晦澀難懂,此間石室,有一玉盒,盒中玉簡有記“長生術”。
遍尋長生法,卻是在腳下!”
林俞奇聽聞陳長興因為地震竟然發現了這個地下密道,而且在這石室中發現了所謂“長生術”,他也覺得有些感慨,雖然陳長興輕描淡寫說遍尋長生法,聊聊數語,但他卻知道他一定為此付出了很多,很多。
也不知他經歷了多少希望,又面對了多少失望。